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涂家骏通讯员王勇超张林
盛夏的利川谋道苏马荡,林海间凉意沁人心脾。源梦银溪谷康养小镇的庭院里,笑声此起彼伏。来自重庆、武汉、上海等地的“候鸟”与当地居民围坐一堂,下棋、闲聊、切磋球技,勾勒出一幅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生动画面。
近年来,利川依托源梦银溪谷康养小镇和苏马荡避暑经济,把文化统战示范基地建设与康养产业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以康养促团结的特色发展之路。
8月15日,记者走进利川市谋道镇,亲身感受这幅因康养而愈发鲜活的民族团结画卷的独特魅力。


康养小镇的乒乓球桌前,球拍与球面碰撞出清脆的声响。“嘿——嘿!”两位市民对攻间喊声不断,节奏紧凑,活力十足。
“这里的文体活动四季不断。”利川市民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1年起,小镇陆续打造了业主候鸟文化艺术节、“银溪谷杯”候鸟乒超公开赛、邻里文化艺术节等品牌活动,让各族群众在比赛、歌舞、节庆中加深了解、结下情谊。
来自武汉的市民熊德文已连续四年参加活动。“夏天住在利川凉快得紧,更重要的是在这里能结识各族朋友。”他笑着说,作为乒乓球赛的常客,他特别珍惜与土家族球友并肩作战的时光。
清晨的苏马荡新市民文化广场,旋律欢快——穿着民族服饰的“候鸟”和当地村民手拉手跳广场舞,重庆口音和利川方言交织;新疆舞的热烈、蒙古舞的豪迈,与武陵山的灵秀水乳交融。
大型文艺演出《荡上苏马》将文化交流推向高潮。400多名来自不同民族的演员,把土家族的龙船调、蒙古族的马头琴、维吾尔族的木卡姆等搬上同一舞台。“无论来自哪里,只要聚在这片土地,就能唱出同一首歌、跳出同一支舞。”该剧目编剧王再宏说。


2023年9月,60多位“候鸟”文化人士与本土学者齐聚谋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苏马荡民族融合”为主题的研讨会上畅谈,最终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探讨出了发展新思路——“‘候鸟’带来的不仅是人气,更是文化交融的契机,要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作家覃太祥的观点赢得共鸣。
如今,苏马荡与源梦银溪谷已是名副其实的“融合社区”。
500多家商铺里,既有热气腾腾的利川苞谷粑,也有飘着咖啡香的外地小店;民宿墙上,西兰卡普与“候鸟”书画相映成趣。这种文化交融带动了产业共振,催生出“康养+文旅”“避暑+研学”等新业态,利川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年增收8亿余元。
候鸟人才也在反哺——帮农户开网店、做推广,让利川红茶、莼菜等农特产品通过“硒品入京”“硒品入杭”等展销平台走向全国,年销售额突破8亿元,带动2万户农户增收。

【责任编辑: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