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下午,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第三场专题会议(产业科技创新专场)在广州举行。先后聚焦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两大关键支柱后,广东这一次把讨论的焦点向经济生态深处延伸,瞄准了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
人工智能、绿色能源、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直面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新兴技术及其背后带动的一批新兴产业被寄予“拉动经济重回高增长轨道”的厚望。而在拥有全国近七分之一法人单位的广东,企业无疑是迎接新一轮技术竞争、工业革命的关键主体。
截至目前,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已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位列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但进入关税博弈与科技革命交织的2025年,新的挑战也接踵而至。
市场需求不足,企业创新投入承压怎么办?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关键技术如何突围?躺在数据库里的论文怎么走进市场?前沿产业的人才缺口如何及时补位?……这是与会代表讨论的热点,也是多个行业当前面临的共性问题。回答这些问题,广东需要建立一个更具支撑力的创新生态:资金、人才、制度,各项要素缺一不可。
值得期待的是,新的变量正在出现。座谈会上,回应人大调研建议与企业诉求,广东省科技厅、省国资委、省教育厅等多部门表示,将加快推进“业主制”“补改投”“后补助”等组织方式,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模式,同时进一步完善省属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制度机制,并计划对高层次人才在薪酬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方面给予更大自主权。
当具备高度不确定性、不可知性的科技浪潮涌来,一个联动“科技-产业-金融”三方的新三角循环正加速成型。
经济第一大省的创新底座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是一对互相影响、深度耦合的“双子星”。这一点在广东,尤其是近几年的广东表现尤为突出。
2024年,广东全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同期,广东全省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超5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2.7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89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这组数据可以更直观看见企业在广东的创新主体地位:截至2025年2月底,广东全省9.02万家企业共拥有发明专利70.32万件,占全省发明专利有效量的86.98%。同期,广东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明专利有效量同比增长26.81%,明显高于全省企业总体增速(19.58%)。
从产业角度看,截至2025年2月底,广东战略性产业集群发明专利有效量也达到56.12万件,居全国首位,占全省发明专利有效量的69.43%。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中,新一代电子信息等8个产业集群发明专利有效量居全国首位。
广东省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刘小毅表示,目前广东已累计投入省级财政资金155.13亿元,组织实施攻关项目797项,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并持续完善以6家国家级、3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在高端模拟、智能传感器、化合物半导体等领域布局超50个重大项目。
在一批前沿技术支撑下,2025年1-6月,广东全省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9%、6.0%,跑赢规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动能。同期,广东全省高技术产品产量也实现快速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民用无人机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4.7%、42.2%、34.0%、23.0%、58.2%。
但来到关税博弈与科技革命交织的2025年,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构,新的挑战也接踵而至。
市场需求不足,企业创新投入承压怎么办?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关键技术如何突围?躺在数据库里的论文怎么走进市场?前沿产业的人才缺口如何及时补位?如何建立真正敢于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耐心资本?……这是与会代表讨论的热点,也是多个行业当前面临的共性问题。
以汽车行业为例。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就表示,目前行业在创新协同、成果转化、人才储备等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
比如,目前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产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面临关键技术待突破、产业规模有限、应用场景不明确等突出问题,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配套资源略显不足,尤其算力芯片、车载操作系统、计算平台等领域存在自主能力薄弱的问题。
同时,冯兴亚直言,“产业科技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当前汽车行业对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半导体等领域的人才需求激增,但我省关键核心人才储备不足。”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学科带头人庄巍也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现阶段广东半导体行业在制造领域仍具备较大的成长空间,未来应该针对特色工艺,包括先进制造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大投资、吸引人才,“资金的支持是很重要的,集成电路半导体这个行业,需要大笔的资金支持,有了资金的支持,就会集聚人才”。
资金、人才、制度……直面产业抛出的“需求清单”,广东亟待建立的是一个更具支撑力的创新生态。
让产业牵引创新需求
新生态怎么建?对于经济第一大省来说,要掌握战略主动,加大产业创新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供给,是求解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牛鼻子”。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粤芯半导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广东省集成电路行业协会会长陈卫表示,“半导体产业的突破,需要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布局合理、链条完整的产业格局,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技术。同时,广东需要制定专项政策突破创新卡点,以骨干企业为依托、重大项目为抓手,精准攻破关键技术难题。”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构建创新驱动型经济的重要着力点。在生物医药、半导体集成电路以及诸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全球均在迅速推进“从0到1”的原始创新。但对于大部分科技企业而言,它们仍然需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尖兵突围”,从而破解研发成本高企、耐心资本不够等困境。
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生物岛实验室主任徐涛结合广州实验室一线攻坚经验认为,广东仍旧需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发挥广州实验室“总平台”“总链长”作用,破解生物数据瓶颈。
直面业界诉求,广东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国资委等6个部门也在专题会议现场作出回应。
其中,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龚国平表示,下一步,广东将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强化源头技术供给,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并加快推进“业主制”“补改投”“后补助”等组织方式,努力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模式。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则表示,接下来,广东会在重大规划、重大生产力布局、重大工程、重大平台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并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快布局建设一批中试平台基地、工程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
反过来看,任何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都需要产业变革的牵引,才能实现“从1到100”“从100到N”的创新,才能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庄巍以半导体举例,“半导体行业最新一轮周期,其推动力量就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对于芯片的巨大需求。”
科技创新需要实现成果转换,转化动力从何而来?“就是跟产业结合,让产业提需求,研发才会大突破。反过来,这些成果恰恰就是产业需要的,要形成这样一种循环,创新和突破就变得水到渠成。”庄巍在接受南方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未来,广东也将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改革,解决成果转化主体的后顾之忧。推动职务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改革,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建设技术经理人队伍,让创新成果从“书架”顺畅走向“货架”。
听取各方意见后,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楚平表示,广东要着力强转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雄厚制造业为依托;要着力强融合,贯通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链条;要着力强生态,加快在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领域实现立法突破;要优化“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生态,加快构筑高水平人才高地。
“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以国资基金撬动更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和优质资本投入科技研发;要携手港澳建设紧密型创新共同体,形成资源最富集、机制最畅顺、动能最强劲的一流科创环境。”黄楚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