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贵州华夏生态交易中心(下称交易中心)传来喜讯:大蒜单批合同交收量突破16万吨,刷新行业纪录。期货日报记者深入“中国蒜都”山东金乡进行实地探访,全程记录了这一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交收过程。
大蒜单批合同交收量刷新行业纪录
“在金乡的大街上,如果你看到一辆卡车,那它不是在运蒜,就是在去运蒜的路上。”行驶在金乡的街头,一位司机这样告诉记者。8月以来,交易中心的大蒜订单DS2508正式进入交收阶段,记者来到这里,见证了这批大蒜交收的全过程。据交易中心总经理罗勇介绍,此次大蒜单批合同交收量突破16万吨,刷新了行业纪录。交收活动以金乡产区为主,同步覆盖杞县产区、中牟产区、邳州产区、兰陵产区等大蒜主产区,涉及80多家交收仓库(冷库)。参与交收的客户数量超过200家,遍布山东、河南、江苏、福建、吉林、河北、安徽、广东等省份。面对如此庞大的交收数量、分散的交收地点和繁重的交收任务,交易中心凭借高效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完成了挑战,为促进现货流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金乡县拥有全国最大的大蒜加工集群,年加工能力达200万吨,占全国大蒜加工总量的70%以上,大蒜种植面积、产量、品质、出口量均居全国前列。“每年5月到6月是新鲜大蒜收获、交易的忙碌季节。6月下旬,金乡的大蒜基本上完成晾晒,所以7月到8月是干蒜入库的最佳时机。”金乡县正道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孝天告诉记者。作为本地的大蒜种植、加工企业,正道蒜业有限公司也参与了此次大蒜交收,在交易中心打造的线上交易平台——华夏国际App上卖出了310吨大蒜。
记者辗转多个交收仓库,一幕幕繁忙的景象映入眼帘:一排卡车在库区门口排队入场,叉车工人娴熟地将出库后的一货架大蒜装上卡车,十几分钟便装载完毕。买卖双方的工作人员开始验货、现场抽样、卡车过磅,确认无误后签订验货确认函及收货确认函。随后,卡车装满包装整齐的大蒜驶离库区,运往买家指定的地点。大蒜交收顺利完成后,平台会将买方的货款划拨给卖方。
“大蒜入库前我们会委托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对每批大蒜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抽检样本必须符合平台标准才能入库,经过分级、打包好的大蒜可以在平台注册成仓单并挂牌交易。自6月大蒜收购期开始以来,历时两个多月,我们部门30多人以及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的20多名检验员,分别在山东、河南、江苏等大蒜主产区,按照平台上市说明书的质量规定对入库大蒜进行检测,检测量和交收量均刷新了行业纪录。”交易中心交收部负责人侯腾告诉记者。
记者通过监控看到两名质检人员正在对货物进行复检。“交收期内,客户可以提出复检,复检过程中我们不允许外人进入,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公正性。”侯腾说。
为提升现货交收服务质效,交易中心与多家商贸物流、冷链仓储企业合作,设立了交收专区。“为了吸引更多产业客户聚集到金乡,壮大金乡的大蒜产业规模,我们推出了一系列助农优惠政策,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某仓储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保障山东特色农产品顺利交收,仓储企业提前调度,精心筹划,为产业客户准备了充足的冷库。目前,交易中心已设立100多个交收仓库,遍布山东、河南、江苏等大蒜主产区。“以强大的仓储企业作为后盾,先进的技术手段持续赋能,交易中心得以充分发挥为企业降本增效、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随着平台得到越来越多种植户和交易商的认可,我们预计明年的交收规模将再上一个台阶,大蒜、蒜片、辣椒、大姜等品种的交易量和交收量有望稳步提升。”罗勇表示。
自2024年大蒜交易订单上市以来,交易中心始终致力于在大蒜种植企业和终端市场之间架起高效流通的桥梁。作为公允的第三方平台,交易中心制定的大蒜交收标准符合行业交易惯例,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订单交易破解卖货难痛点
卖货难是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一大痛点。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户难以精准预判市场供需变化,农产品集中上市会拉低价格,进而形成“菜贱伤农”的局面。并且,大蒜等农产品对保鲜有很高的要求,在缺乏专业仓储条件的情况下,易造成品质损耗,致使农户折价销售。此外,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同样会降低其附加值。
针对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交易中心以订单交易为矛,直击行业痛点。订单交易是指种植户、仓储商、贸易商及出口加工企业等产业客户可以通过平台按需发布精准的采购、销售订单,交易商在平台上可自主摘挂牌,供需双方达成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订单。通过订单交易在平台上形成的价格可以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提供重要参考。在交收环节,平台与仓储、加工企业密切联动,提供优质的冷库仓储服务,并严格执行标准化交收流程,为农产品质量保驾护航。
“我们的订单交易模式具备两大创新功能:一是支持订单存续期内的订单流转,客户可通过转让订单获取价差收益;二是提供灵活的交收选择,包括提前交收、协商交收及到期履约交收等多种模式,满足不同场景下的产业需求。这种数字化交易机制既保障了交易的规范性,又赋予了市场参与者充分的经营自主权。”罗勇表示。
今年4月商务部印发的《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首次将“鼓励商品现货交易场所开展符合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产能预售、订单交易等交易模式创新”列为重点任务之一。业内专家指出,此类“以销定产”的交易模式可以让企业通过订单前置锁定产能,增强经营稳定性。通过订单交易,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计划,从根本上解决了因盲目生产导致的资源错配问题。该模式通过建立市场供需的精准对接通道,提升了全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了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优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市场化的解决方案。
在国家政策鼓励下,交易中心通过订单交易模式创新,让传统种植户“触网”,改变了其传统的销售模式,打开了线上销售“新天地”,在带动地方特色农产品卖向全国、出口海外的同时,也让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
在华夏国际App上,记者看到大蒜专区、蒜片专区、辣椒专区、大姜专区、土豆专区、圆葱专区、红花椒专区、孜然专区、黑木耳专区、黑胡椒专区整齐排列。点进每一个专区,可以看到详细的商品公告、现货参考价等信息。企业通过注册审批后,可以直接用手机进行线上交易。
“通过华夏国际App,我们可以第一时间获取现货参考价,了解大蒜价格涨跌情况,有助于稳健经营。”王孝天说,“我们有自己的大蒜种植合作社,采摘好的大蒜经过粗加工和打包,一部分直径小于5cm的蒜头会出口到海外,还有一部分直径大于5cm的大蒜会在国内销售。我们90%的内销产品都通过平台销售。一是平台销售方便快捷,能精准匹配买家;二是平台交易更有保障,可以避免违约风险。”
“去年12月,公司接到了一大批大蒜出口订单。为了保证外贸订单货源充足、价格合理,我们5月就在平台上提前采购,交收月就可以顺利收到大蒜,并发往海外。今年我们在平台上采购了400吨大蒜,这几天正在陆续交收。”在交收现场验货的贸易商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平台也为仓单质押融资业务的落地建了一条风险可控的“护城河”。对金融机构而言,仓单质押融资最核心的难点就是质押物的数量、质量和标准化问题,以及贷后管理和货物处置问题。平台的数字化仓储管理系统可以对仓库实时监控,有效管控货物在质押过程中的数量和质量。如果出现违约风险,可以通过平台及时卖出仓单追回贷款,有效破解质押物估值难、变现难的问题。目前,交易中心的仓单已获得金乡当地多家金融机构的认可,越来越多的企业凭借平台认证的仓单获得银行的低息贷款,实现了金融精准“滴灌”中小企业,为产业带来“真金白银”的支持。
作为助农惠农的创新平台,交易中心通过整合线上线下交易渠道,构建了农产品流通新业态。平台充分发挥价格发现、产能调控、风险对冲等核心功能,切实打通了服务“三农”的“最后一公里”。这种以平台经济赋能“三农”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创新实践路径。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为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及《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精神,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在贵州省“生态+”战略引领下,2022年,交易中心经贵州省清理规范各类交易场所工作领导小组及贵州省商务厅正式批准成立,并严格按照批复的交易产品构建交易体系和规则框架,促进行业规范运行。同时,交易中心聚焦生态资源与经济融合,承担着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的职能。
2025年初,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对农业领域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出了全面部署。如何将农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罗勇认为:“要建立健全农业生态产品市场的交易规则,规范交易行为,保障交易公平公正。交易中心的核心价值在于破解农业生态产品变现难、流通难的双重困境。在技术层面,我们搭建的交易平台为大蒜、生姜、胡椒等农业生态产品构建了涵盖种植、加工、储运、销售的全产业链,形成了由资源向资产的转化闭环,以市场化手段破解生态产品流通难题。这一实践不仅深度贯彻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部署,更通过创新性的全流通模式,为打造完整的大蒜产业链提供了示范样本,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显著的标杆意义。”
“下一步,我们还将以订单农业的方式引导种植合作社开展生态农业生产,推行标准化种植方式,确保原料绿色无污染,保障源头品质和生态系统健康,为人类提供物质供给的同时,同步产生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调节服务。随着不断下沉到更多农产品原产地,我们将持续挖掘农业生态产品的价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积极性,共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罗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