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余世鹏
曾经一度爆款频频的同业存单基金,正出现规模大幅下滑。
截至8月15日,全市场101只同业存单基金整体规模不足1300亿元,和逾3500亿元的募集规模相比缩水超60%。其中,有26只基金是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迷你基金,占比超过四分之一,徘徊在清盘边缘。
基金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同业存单基金规模下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缺乏业绩优势,二是近几年来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债券行情兴起和权益资产走出低谷,市场资金对同业存单基金的关注度有所下降。
多只同业存单基金濒临清盘
8月15日,沪上一家中小型公募发布公告,其旗下同业存单基金连续3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如果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该情形或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的,将根据约定进入基金清算程序并终止,无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审议。
公开信息显示,这只同业存单基金成立于2022年12月,成立规模接近37亿元。2023年一季度,该基金出现逾30亿份净赎回,规模缩水至5.67亿元。2024年三季度,该基金规模跌破1亿元,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规模只剩下0.51亿元。
这并非个例。今年6月时,沪上一家银行系公募公告,旗下同业存单基金已连续3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该基金成立于2023年12月,募集规模18.31亿元,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规模只剩下1000万元出头。2024年一季度末,这只基金出现大幅净赎回,规模由超18亿元下降到1.14亿元。
面临规模下降触及清盘的情况,有基金公司选择持续运作。一只成立于2023年10月的同业存单基金,成立规模11.62亿元,在2024年四季报中就提示存在连续2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随后,基金公司就此向证监会提交了该基金持续运作的解决方案。根据该基金公司8月12日公告,持续运作预案获持有人大会通过。
逾八成产品成立后规模缩水
同业存单基金最早于2021年底面世,一度是基金领域的热门产品。在发行早期,同业存单基金领域出现过多只募集规模达百亿元的爆款产品,但成立后大多出现规模缩水,单只基金规模缩水幅度最高超过90%。
根据Wind统计,全市场101只同业存单基金总发行规模约为3551.49亿元,有7只基金成立规模达到100亿元,另有7只基金规模超70亿元。但截至目前,101只基金总规模为1258.26亿元,缩水幅度超60%。其中,有89只基金在成立后出现规模缩水,占比达到88.12%。缩水幅度超80%的有64只产品,占比63.37%。
具体看,7只募集规模达百亿元的基金均出现规模下降。其中有3家大中型公募旗下的同业存单基金,规模从100亿元下降到了10亿元以下。此外,一家头部公募同业存单基金在2022年5月成立时规模为99.80亿元,截至目前只剩下11.16亿元。
也有少数几只产品在成立后实现了规模增长。创金合信同业存单基金在2022年7月成立时规模只有2.88亿元,截至目前规模达到了73.72亿元。鹏华同业存单基金成立于2021年底,募集规模24亿元出头,目前规模接近90亿元。华泰柏瑞同业存单基金成立规模只有50亿元出头,目前规模已超过90亿元,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同业存单基金。
业绩和市场环境变化是主因
同业存单基金规模大幅缩水,既有业绩因素,也有市场环境变化因素。
同业存单基金是投资一揽子“同业存单”资产的被动指数产品,跟踪的是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采取7天最短持有期限设计。在这之前,同业存单主要面向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无法直接投资。
Wind数据显示,从近一年维度看,83只存续期满一年的同业存单基金平均收益率为1.41%,仅有2只基金收益率超过2%。近三年维度看,31只同业存单基金平均收益率为5.81%,最高收益率为6.78%。相比之下,在近一年维度和近三年维度中,货币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分别为1.43%和5.18%,短期纯债基金收益率分别为1.89%和7.30%,中长期纯债基金收益率分别为2.45%和9.06%。
北京一位公募固收投研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同业存单基金一度被认为是较好的理财替代产品,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并没有凸显出优势。2023年之后,资本市场股债跷跷板效应显著,“债牛”行情之下债券类品种更能吸引资金关注。到了2024年下半年之后,权益资产逐步走出低谷,资金的风险偏好随之提升,同业存单基金能吸引到的关注度持续降低。
截至8月15日,2025年以来共有9只同业存单基金成立,最近成立的是中信保诚同业存单基金,募集规模6.72亿元。此外,年内还有德邦基金等公募提交了同业存单基金注册申请。华南一位公募市场营销人士对记者表示,基金从申报到获批,从发行到成立会有一个过程,市场环境和资金偏好可能会改变,基金产品发行不能只是简单跟随,特别是跨越长周期的热门产品。在跟随策略中,后成立的基金规模往往偏小,在市场环境变化之下规模难以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