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行业分化态势明显小公司步履维艰
基金公司上半年经营情况浮出水面。根据基金公司的上市公司股东发布的公告,在公募基金行业降本增效的转型过程中,头部基金公司聚焦行业变局发力,展现较强的经营韧性。部分小基金公司仍在盈亏平衡线上挣扎,行业分化态势明显。
基金公司业绩冷热不均
今年上半年头部基金公司经营业绩有所回升。中信证券发布的华夏基金业绩快报显示,华夏基金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2.58亿元,同比增长16.05%;净利润11.23亿元,同比增长5.74%。
华夏基金经营业绩的抢眼表现,缘于其资产管理规模的持续增长。天相投顾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华夏基金的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为2.1万亿元,仅次于易方达基金,较去年底增长3100多亿元,这也是华夏基金公募基金管理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
西南证券2025年半年报让银华基金的经营情况浮出水面。上半年,银华基金实现营业收入13.46亿元,同比增长0.81%;净利润为2.84亿元,同比增长11.74%。拉长时间期限来看,2022年至2024年,银华基金营业收入、净利润持续下行,不过,进入2025年以来,经营情况明显有所回暖。
从规模变动情况看,银华基金今年上半年规模增加,截至今年6月30日达5806.95亿元,较去年底增长463.7亿元。
部分小基金公司仍在盈亏平衡线上挣扎。以东海基金为例,截至6月30日,其管理规模为284.2亿元,和去年底相差不大。东海证券发布的半年报显示,东海基金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269.04万元,净利润为亏损93.61万元。不过,东海基金表示,上半年亏损主要由财务报表合并子公司东海瑞京资产所致。若仅看母公司口径,东海证券半年报显示,东海基金母公司上半年实现净利润30.04万元。
公募行业剧烈分化
上述几家基金公司的经营情况,折射出公募行业发展剧烈的分化。从整体来看,截至6月底,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34.39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多家头部基金公司规模超过万亿元,部分中小基金公司规模则只有几百亿元甚至几十亿元,差距十分悬殊。
分析发现,头部基金公司聚焦行业变局发力,指数产品成为重要业务增长点。以华夏基金为例,持续加码布局ETF业务,头部优势愈发稳固。据Choice测算,截至6月30日,华夏基金旗下ETF规模为7516.13亿元,较去年底增长近千亿元。其中,华夏沪深300ETF、华夏上证50ETF规模均超过1600亿元。
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小基金公司的生存愈发艰难,需要依靠股东方持续“输血”。东海证券半年报显示,2024年,东海基金开展增资,增资金额为1500万元。同时,为支持东海基金业务发展,进一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东海证券在不影响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下,于报告期内向其提供1000万元借款。截至半年报披露日,相关款项尚未归还。
除了东海基金以外,今年以来,先锋基金、汇泉基金、恒越基金、弘毅远方基金、红土创新基金等中小基金公司纷纷宣布增加注册资本金。其中,先锋基金更是多次增资。具体来看,4月7日,先锋基金公告称,公司的注册资本金由1.5亿元增至2亿元;8月14日,先锋基金又公告称,公司的注册资本由2.05亿元增至2.3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公募行业的马太效应正持续强化,头部机构凭借规模优势、产品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巩固领先地位,而中小机构需在差异化竞争中寻找突破口,行业生态将在分化中迎来新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