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债退出节奏加快
强制赎回成为主流
◎记者张欣然
伴随A股好转行情持续演绎,可转债市场退出节奏明显加快。今年以来已有91只可转债公告退出,强赎数量已超去年全年水平。
业内人士认为,所谓“强赎”并非简单清退,而是通过条款设计倒逼投资者转股,最终表现为一波波集中转股潮。与此同时,可转债供给收缩与“固收+”基金等机构需求稳定并存,市场存量趋紧,价格和仓位博弈加剧。可转债行情能否延续,取决于增量资金能否持续入场,以及市场风格的平稳切换。
年内强赎数量已超去年全年
伴随权益市场持续回暖,可转债市场的退出节奏显著加快。
从退出方式来看,强制赎回成为主流。据兴业证券测算,7月强赎可转债数量达到19只,为2021年以来单月第二高值。截至2025年8月中旬,已有91只可转债退出(包括已经公告强赎即将退市的可转债),其中有75只可转债提前赎回,数量已经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占比达到82.4%。
可转债退出提速与股市行情密切相关。兴业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左大勇表示,自6月下旬以来,A股进入稳步推升的“慢牛”阶段,中证转债指数随之突破上行,带动可转债整体价格抬升。在此背景下,大量可转债触发了“强制赎回条款”。短期内,可转债价格尤其是偏股品种的价格中枢迅速抬升,导致触发强赎的可转债数量迅速增加。7月共有38只可转债触发强赎条件,占比达到8.24%。
根据约定,若正股在连续30个交易日中至少15日收盘价高于转股价130%(部分条款为120%),发行人即可启动强赎。该约定的目的在于促使投资者尽快转股,避免可转债长期滞留,减轻利息支出,同时通过转股补充股本、优化财务结构。
一旦公司发布强赎公告,绝大多数投资者会选择提前转股,从而分享股价上涨带来的收益。换言之,强赎条款本质上是“倒逼转股”,最终体现为可转债转股潮的集中出现。
从长期趋势看,可转债退出路径也在悄然变化。中国银河证券分析认为,2022年至2024年间,以强赎和转股方式退出的比例由96%下降至82%,到期赎回比例上升至近20%。不过,随着2025年市场震荡走牛,可转债强赎与转股规模显著回升,仅上半年就有超过九成可转债通过转股实现退出。
供需矛盾仍较突出
伴随着多家可转债公告强赎退出市场,可转债市场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截至8月17日,可转债总存量6460.16亿元,较年初减少876.06亿元。
从发行端来看,可转债供应仍在稳步推进。据中泰证券测算,截至8月上旬,获中国证监会核准批复、上市委通过及交易所受理的可转债规模分别为80亿元、90亿元和228亿元。与去年相比,今年审批节奏明显提速,预计年内大部分储备项目有望顺利落地。
从需求端来看,“固收+”基金对可转债的配置作用依旧存在。中泰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吕品表示,随着A股市场走强,“固收+”基金规模扩张显著。截至7月末,混合一级债基、混合二级债基份额较年初累计增长13%,其中部分已流向可转债市场。
退出端的压力更为突出。年内仍有466亿元可转债即将到期,其中浦发转债将在10月28日集中到期。“目前该可转债余额高达360.05亿元,若临近到期仍存在大额未转股部分,或将出现集中转股或兑付情形,引发机构资金大规模调仓。与此同时,若正股价格继续上涨10%,预计还有约300亿元可转债触发强赎,进一步加快市场退出节奏。”吕品说。
“一方面供给收缩,另一方面需求稳定,可转债市场在存量趋紧的格局下,价格和仓位的博弈更加凸显。”一位银行理财投资经理表示,今年可转债投资已为其组合贡献了可观收益,后续还会考虑加大对可转债的配置。
短期交易性机会凸显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短期可转债市场仍有资金驱动的活跃表现,但后续行情能否延续,取决于权益市场的持续性与资金面的稳定。
左大勇表示,可转债ETF规模屡创新高,成为可转债市场的核心推动力。部分次新券的高估值,主要受被动资金推动,抢筹现象阶段性突出。在整体估值已偏高的背景下,局部品种出现明显溢价。“后续若资金续不上,或者前期入场资金出现退出迹象,可能成为短期行情波动的关键因素。当前可转债上涨高度依赖权益牛市,短期仍应以交易性思路为主。”左大勇说。
东方金诚也认为,虽然可转债价格已回升至2020年以来的高位附近,但在“慢牛”行情与小盘股持续活跃的支撑下,市场情绪积极,叠加供给偏慢,有望继续吸引增量资金入市,形成正反馈机制。然而,须警惕小微盘交易拥挤度走高,以及8月末业绩披露期带来的潜在冲击。该机构建议,投资者应提前规避弱资质个券,关注风格切换节奏,逐步增配具备业绩支撑的大盘优质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