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连续日K线图
资金迁移与供给压力双重影响
超长期国债期货交易热度骤降
◎记者张欣然
曾经备受债市追捧、造就财富神话的30年期国债期货(TL),如今热度骤降。7月中旬以来,股市与大宗商品成交放量,风险偏好快速回升,而债市整体承压,尤其是超长期国债期货品种交易活跃度明显回落。
业内认为,若股市情绪降温或降息预期升温,长债或迎来阶段性反弹,但在地方债供给上行与机构买盘疲弱的背景下,债市整体或仍将维持震荡格局。
股债“跷跷板”效应明显
近期,股债“跷跷板”效应明显。8月14日、15日,债市在基本面和资金面并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延续弱势,市场关注焦点转向权益与商品市场。业内人士表示,去年底政策效应曾推动非银机构资金大量流入债市,提前布局“降息交易”;如今,债市赚钱效应下降,资金再配置倾向明显增强。
自6月中旬起,商品和权益市场走势与债市走势明显相背,市场进入风险偏好迅速提升的交易模式:大宗商品价格自低位反弹,并逐渐扩散至多数品种;权益市场同样延续强势。
一位国债期货高频交易员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上证指数在突破新高后,并未如预期回调,而是在银行板块上涨的带动下,热点扩散至科技板块中的低估值标的,并在“反内卷”政策预期提振下,周期板块接力上涨。债市此前惯用的“股市冲高回落—债市回归基本面与资金面逻辑—利率继续下行”的剧本并未上演。相反,焦煤、多晶硅等品种的连续上涨,引发7月21日以来债市的加速调整。
截至8月15日,利率债市场整体偏弱,短端收益率表现好于长端。8月15日,国债期货多数收跌:30年期主力合约跌0.29%至117.48元,全天呈现下行趋势;10年期主力合约微跌0.05%报108.295元,成交量仅297手;5年期合约小幅回落0.02%;2年期合约持平。
“在科技成长板块的带动下,A股放量普涨,成交量逼近年内高点,短期做多动能充沛。债市则受到资金迁移与供给压力的双重影响,超长期品种调整尤为显著,收益率曲线陡峭化趋势或延续。”上述交易员说。
明星品种风光不再
股市和商品市场的持续走强,也让债市的明星品种逐渐失色——曾经炙手可热的超长期国债期货,如今热度明显回落。
在过去的两年里,30年期国债期货是利率衍生品市场中交易最为活跃的品种之一,吸引了大量投机资金布局。Wind数据显示,自2023年以来,长期限国债期货日均成交量和持仓量持续攀升,除银行、保险等传统机构投资者外,不少非债券领域的资金也参与其中,形成了一批在业内颇具影响力的活跃交易者。
“那时候权益市场表现不佳,做多国债期货是对冲权益市场下跌的方式之一。”某公募基金多资产部负责人说。
然而,不再具备趋势性行情后,曾经暴力上涨造就一批财富神话的国债期货,今年的表现却不如人意。
7月以来,国内期货市场黑色系(螺纹钢、铁矿石等)及能源化工品(包括多晶硅等新能源原材料)成交占比快速上升,吸引了大量短线资金分流。与之相比,长债期货的交易活跃度和市场关注度有所下降,部分此前专注于TL的资金已转向商品板块。业内认为,这一变化与近期利率走势相对平稳、债市波动率下降有关,短期内可能继续影响长债期货的投机热度。
有宏观对冲私募基金经理表示,通过股票、商品市场走势来判断债券价格并非逻辑错误,但在实操层面落地难度较大:其一,以波动性较高的资产指导波动性较低的资产,往往信号失真;其二,在趋势向上的资产中博取回撤,需要精准捕捉焦煤、股指期货等品种情绪的高点。
“如果我真能精准把握这些情绪高点,那为何还要去做国债期货?”该基金经理直言,这或许正是许多短线资金选择避开国债期货市场的原因之一。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一些投资者正面临双重压力:3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98%附近徘徊,让部分持仓者不敢轻易做空或卖出;而3700点附近的上证指数,又令投资者对加仓做多心存顾虑。
业内建议防御为主、波段为辅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原本寄望于银行、保险等“大机构”出手托举债市,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
多位银行金融市场部交易员向记者透露,他们今年以来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子弹”有限,已无力加仓。一家大型保险公司固定收益部的总经理也称,负债端不给力,杠杆已打满,“保险资金向来是买涨不买跌,现在利率中枢抬升,我们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不敢贸然进场”。
中泰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吕品表示,今年以来,债基收益回落,市场对债券类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出现下修,更直观的变化是市场关注度下降。期货市场上,曾经的明星品种——国债期货,成交和持仓均表现平平,反而被焦煤等“反内卷”先锋抢走了人气。
此外,吕品表示:保险保费增速放缓,高配权益资产的倾向增强;农商行交易量减少、同业业务收缩,长债买盘显著萎缩;理财产品在长期限利率债和信用债上的配置意愿下降,更多资金转向存款投资。虽然仍有部分机构处于“资产荒”的状态,但摇摆型机构的资金流入已大幅减少。“总体来看,无论哪种叙事占据上风,今年的债券市场大概率呈现‘鸡肋波动’,行情窄幅震荡,波动更多来自债市之外。”吕品说。
业内预计,债市情绪恢复仍需时间。未来可关注两个信号:一是风险偏好下降;二是降息预期升温。若10年期、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调整至1.75%和2.0%等关键点位,部分资金或将博弈短期反弹。
东财基金则认为,未来地方债供给量将逐步回升,货币政策对财政的流动性支持仍将延续;若债市调整加剧,央行不排除重启国债购入操作。总体判断,债市仍将维持震荡格局,交易难度提升,投资策略上应以防御为主,再辅以波段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