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精致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在纵横交错的巷道间,遍布一座座制作银饰、蜡染、刺绣的非遗工坊。走进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的“银匠村”,浓郁民族风情扑面而来。
看着熙熙攘攘的游客,王国春倍感欣慰,当初创建“银匠村”的艰辛总算有了回报。“非遗项目分散在全县各地,如果不抱团发展,这些文化资源很难做成特色产业。”拥有30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寨县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王国春是非遗苗族银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一直想搭建一个平台,带动非遗产业集聚发展。
2021年10月,拿着申请到的100万元发展资金,再掏出50万元家底,王国春开启了“银匠村”建设。购买建材、支付劳务费……处处要花钱,开工一段时间后,王国春面临资金短缺问题。
“我们看中了这个项目的辐射带动能力,它对提升全县文旅产业很有帮助。”就在王国春一筹莫展之际,中国农业银行丹寨县支行行长吴开亮找上了门。在对“银匠村”完成评估后,农行丹寨县支行决定向王国春提供4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解了燃眉之急,“银匠村”建设进展顺利,很快迎来开业,并入选首批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
如今,“银匠村”已整合30余项非遗项目,集非遗手工产品生产展示、旅游体验和消费等于一体,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辐射区域内综合产值上千万元。“我们正在丰富产品线,融入时尚元素,更好适应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今年3月,农行丹寨县支行根据王国春经营需求,及时发放了增量流动资金贷款,支持他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工艺,向珠宝饰品市场拓展。
在黔东南州,获得农行金融支持的非遗传承人不止王国春一人。截至目前,农行共信贷支持黔东南州各级非遗传承人48人。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下,黔东南各县市依托民族特色文化,成功打造出“中国丹寨非遗周”“百里侗寨非遗主题体验走廊”等非遗品牌与系列旅游线路。
聚焦区域特色产业,农行贵州省分行优化金融资源有效配置,致力于做好特色产品文章、助力产业链延伸、推动新业态发展。
“金融服务让我们在扩产增能上有了底气,从而建立起覆盖粮食种植、收储加工、冷链物流的全产业链条。”前不久,随着贷款发放到位,资金周转难题顺利解决,贵州高峰十里香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爱民吃了“定心丸”,今年力争把70万吨成品销往各地。全力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农行贵州省分行助力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拓展市场空间,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此外,农行贵州省分行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2024年末,农行贵州省分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83亿元,支持企业429户,陆续推出“专精特新小巨人贷”“科捷贷”等科技型企业专属产品,满足不同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聚焦服务实体经济、乡村全面振兴、兴业强县富民、文旅体融合等重点领域,我行将持续倾斜信贷资源、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放。”农行贵州省分行行长罗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