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要不断提高价值创造能力,破除“内卷”,以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居民和企业的获得感,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近日,两则有关金融业的消息颇值得思量。
一是首批与业绩挂钩的新型浮动费率基金产品近期正式成立。这类基金产品建立了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获得市场积极响应。据统计,20多只基金产品合计吸引了超过24万户投资者参与认购。
二是在年中会议上,中国工商银行要求下半年“落实落细稳经济各项存量和增量政策,坚持产品客户对位,带头整治‘内卷式’竞争”,向外界释放了大型商业银行整治“内卷”的明确信号。
经济发展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要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个道理对金融业同样适用。以公募基金业为例,我国公募基金资产规模近年来屡创历史新高。不过,行业也暴露出经营理念有偏差、投资者获得感不强等问题。这两则消息传递出新的市场信号:规模扩张的老路越来越走不通,金融业要不断提高价值创造能力,破除“内卷”,以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居民和企业的获得感,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而要达到这一目的,离不开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等业内主体的共同努力。
从监管部门来说,要继续建章立制、明确监管规则,引导金融业更加重视投资者的实际回报。以浮动费率基金产品为例,实际上,这类产品不是一个新概念,多年前行业内就有过探索。此次浮动费率收费模式再次升级,与中国证监会今年5月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密切相关。方案要求建立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更加强调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全面强化基金公司长周期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直击行业过去以规模增长为导向的考核模式。完备有效的监管规则就像是“指挥棒”,通过“堵歪路、开新路”,引导行业从重规模向重投资者回报转型,也激励更多从业者提升投研能力。
对金融机构来说,要苦练内功,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创造价值和利润。当前,银行业的“内卷式”竞争,主要表现为非理性的价格战、放松风险管理底线、服务同质化等,背后原因包含行业对规模的盲目崇拜。改变这种局面,金融机构就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在服务实体经济上各司其职、各展所长。在做优主业上,大型银行要积极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小银行要深耕本地市场,发挥自身优势贴近基层。在做精专业上,银行可以考虑进行国际化转型,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多元化经营拓宽收入来源,降低对传统业务依赖;以特色服务避免同质化竞争;等等。
金融具有功能性和盈利性双重属性,不能单纯以盈利性为目标,盈利要服从功能发挥。从规模驱动向价值创造转型,对金融业来说,是更好平衡功能性和盈利性的探索,也涉及经营方式、考核机制等方面的根本转变,要持之以恒,努力推进。相信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业也将获得合理回报,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