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充电桩进小区
来源:经济日报
近日,某小区业主向物业申请在其长租的人防车位安装充电桩,物业以安装充电桩会破坏人防工程主体结构、存在安全隐患等为由拒绝配合。双方协商未果,业主将物业公司诉至法院,法院判令物业限期配合。消息一出,再次把“充电桩进小区”这一问题推到聚光灯下。
这个案例不只是某个小区的邻里龃龉,也不只是某段法律条文的适用争议,而是新能源汽车时代,城市治理能力与民生获得感之间的一场磨合与测试。
过去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年均复合增速超过50%,但居住区充电桩安装率却长期徘徊在30%上下,全国因“充电桩报装难”引发的民事纠纷年年增长,而与之相关的行政复议、信访投诉亦水涨船高。数据背后,是“车快桩慢”的结构性失衡,更是“安全焦虑”与“便利诉求”之间的拉锯战。
破解难题,应把“安全”与“便利”从对立面拉回统一面,在更高层面的制度设计中寻找最大公约数。首先,用标准说话。标准一旦清晰,物业的“拒绝权”就有了边界,车主的“申请权”也有了预期,标准的一小步,就是治理的一大步。其次,让成本分摊。政府专项资金补一点,作为公共基础设施的“首付”;电网企业投一点,以“容量包”模式分期回收;受益车主出一点,通过“充电服务费”动态调整。最后,以保险兜底。充电桩起火是小概率事件,对物业而言却是不可承受之重。与其“一刀切”禁止,不如引入市场化风控机制。当前多家公司推出“充电桩综合责任险”,覆盖设备、安装、使用全链条,年保费最低不足百元,却可撬动百万级保额。当风险可量化、可转移,物业的“安全焦虑”便能转化为“服务增量”。
充电桩进小区不是简单的“设备增量”,而是治理理念的迭代,应从“谁说了算”转变到“怎么一起把事情办好”,从“事后救火”到“事前防火”,从“各管一段”到“全周期协同”。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评论该主题
帖子不见了!怎么办?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