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7月31日至8月1日的短暂回调后,A股市场重拾升势,上证综指继8月13日突破2024年10月8日的高点3674点后,8月14日盘中再次突破3700点整数关口,创出年内新高3704点。市场成交活跃,沪深两市成交额回升至2.2万亿元以上,两融余额突破2.05万亿元。6月底以来,沪深两市成交额和两融余额不断攀升,意味着在国内宏观基本面、政策面均没有出现重大边际变化的背景下,本轮指数的上行是源于内资的增量资金入市与市场赚钱效应正反馈驱动,因此需要从自下而上的市场结构以及股票市场微观资金面视角来理解市场变化。
宏微观数据印证增量资金入市
8月5日,A股市场两融余额升至20002.6亿元,为2015年7月后首次突破2万亿元。随后两融余额继续上行,截至8月14日已有20551.9亿元。两融余额重返高位表明交易者不断加大A股权益配置,市场活跃度不断提升。但有部分交易者担心,两融余额从规模上突破2万亿元,是否意味着市场情绪过热?笔者认为,2015年以来,随着A股市值不断增长,两融余额占A股流动市值的比例并不高。数据显示,2015年6月两融余额录得历史峰值2.3万亿元,彼时A股流通市值约53万亿元,两融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重约为4.3%,2015年7月则进一步提升至4.7%。目前A股流通市值已增至约90万亿元,两融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仅为2.3%。且2015年市场其他杠杆类工具如伞形信托、场外配资等较为活跃,当前在严监管背景下,A股市场杠杆类资金体量及占比明显低于10年前水平。因此,本次两融余额回升更多是市场风险偏好回暖后增量资金入市带动市场活跃度提高的体现,不能简单地以此断定市场情绪过热。
从宏观视角来看,7月的金融数据同样表明增量资金开始进入A股市场。7月新增非银机构存款2.1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而今年4月新增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创下过去10年的最高纪录。笔者认为,这反映出在存款利率下降的大背景下,私人部门的金融投资愈加活跃,居民“存款搬家”已经开始。考虑到7月国债收益率上升、利率债价格下降,固定收益资产的相对吸引力偏弱,非银金融机构的新增存款可能更多流向股票市场。下半年,随着美联储降息周期的临近,以居民“存款搬家”和海外弱美元背景下的溢出资金为代表的增量资金有望继续进入A股市场。
短期节奏上关注中报和减持影响
目前,A股市场的内生动能较强,在国内经济温和复苏、政策面处于相对空窗期的背景下,若没有超预期利空打压市场风险偏好或者没有遇到外力调控收缩流动性,则A股在10月底前有望延续震荡上行态势。10月底后则要根据中美谈判进展、国内基本面状况再进行研判。
2024年9月底以来,指数层面不断上涨的背后,是由板块轮动推动的结构性行情。譬如2024年“9·24”宏观政策转向带动市场普涨,非银地产消费等顺周期板块表现突出,交易的是总量政策;今年春节后DeepSeek“横空出世”,引领AI相关科技硬件与互联网龙头价值重估,交易的是产业趋势;今年4月“对等关税”风波后新消费、创新药、稳定币、海外算力等多板块轮动,更多是行业成长逻辑强化和流动性“抱团”的结果。由此可见,今年的指数行情并不基于某一个特定事件或逻辑,更多是资金入市意愿与市场赚钱效应形成正反馈驱动的估值修复。一旦资金正反馈循环启动,则基本面对行情波动的影响就会降低,趋势的改变通常由流动性预期的变化导致。因此,只要“9·24”以来政策转向的基调不变、决策层呵护股票市场的决心不变,那么一些意料之中的宏观事件的落地,并不会触发资金的避险情绪,亦不构成趋势性的调整。
8月以来,A股的强劲表现印证了资金面对当前市场的解释力度边际增强。此外,短期外部不确定性下降亦对市场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8月12日,中美双方发布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双方决定自8月12日起再次暂停实施24%的关税90天。同日,美国发布的7月CPI数据好于市场预期,加大了美联储9月降息的概率,对中国资产有正向支持。8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他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基本达成共识,认为俄乌冲突将以领土交换以及美国对乌克兰提供某种形式的安全保障作为结束方式,他将暂时搁置对俄罗斯实施进一步制裁或其他“严重后果”的计划。但当日,美国政府宣布扩大对钢铁和铝进口征收50%关税的范围,将数百种衍生制品纳入加征关税清单。特朗普称,将在两周内宣布芯片和半导体关税,税率最高或达300%。预计上述两条消息对A股影响有限。短期而言,A股在经历8月上半月的连续上涨后,考虑到下半月的中报业绩披露和部分公司减持压力,届时出现震荡调整较为正常。在市场向好的环境下,建议交易者保持积极心态,如果中报业绩披露等因素对指数形成扰动,反而是提升参与度的机会。市场结构上,建议交易者重点关注军工、半导体、AI(尤其是国产算力芯片、AI应用)和机器人为代表的科技方向。
期指操作上维持前期策略,建议交易者继续持有IF、IC、IM多单底仓,注意风控,不要追高。若遇较大回调,建议继续重点加仓IM多单。若沪深两市成交额收缩至1.5万亿元以下,则暂停多单开仓;若进一步收缩至1.2万亿元以下且市场没有赚钱效应,则建议多单适当止盈离场,等待再布局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