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8月18日电(李一帆)2025年“数据要素×”大赛上海分赛自4月开赛以来,大赛宣传广泛辐射全市重要创新载体,激发全行业数据应用潜能,共600余个项目报名参赛,涵盖工业制造、现代农业、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等13个行业赛道,1个“开放性创新赛道”,以及1个具备国际特色的“国际赛道”,其中136个项目进入决赛。
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澎湃浪潮中,数据要素的价值正不断显现,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新动能。然而,面对海量、动态、差异化的数据,各行各业普遍面临信息流通、评估、效率等方面的瓶颈。如何挖掘“沉睡数据”的潜力,激活要素市场活力,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上海作为国内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排头兵”,积极构建“聚数-用数-乘数”的闭环机制,推动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与高效流通,“数据要素×”行动实施一年多来,对加快数据融入社会化大生产,释放其作为生产要素的独特价值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在2024年上海分赛中,130余个创新应用充分体现了数据要素的巨大潜能。通过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在多个关键领域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上海样本”,诠释了“数据要素×”行动如何切实解决行业痛点、赋能实体经济、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聚“数”而兴,释放数据要素潜能
公共数据具有规模体量大、数据质量好、价值潜能大、带动作用强的特点。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是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先导工程。
近几年,上海市先后出台《上海市数据条例》《上海市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管理办法》等,加快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规范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新质生产力。
据市数据局相关人士介绍,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过程中,上海充分利用区块链隐私计算建设完善数据流通的基础设施。“我们从源头上去推动更多公共数据资源能够‘供得出’,并提升和完善公共数据流通基础设施的能力建设,让公共数据资源依托现有流通基础设施,更好地被开发利用,让数据‘流得动’‘用得好’。”
据了解,上海围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资源范围、信息披露及流通监管,分别建设了目录链、授权运营链、主体授权链、电子存证链等基础服务链,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开辟了一个“可信流通域”,确保公共数据向社会应用流通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鼓励更多的合规流通从幕后走到台前,形成正向循环机制。
这一“聚数赋能”的理念已在多个领域落地见效。上港集团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汇聚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业务数据等数据要素,打造了电子放货智慧枢纽,推动上海港进口集装箱放货模式实现突破性变革,口岸作业时间大幅压缩。目前,上海港已实现港口单证全面无纸化,累计为2万余家货主货代提供服务,完成超120万单电子放货业务,其中进口重箱在上海港平均放货时间缩短2天,累计节约成本约1.06亿元,减少碳排放4.5万吨。
上海市数字证书认证中心融合电子证照数据、身份服务数据和分布式数字身份标识数据,打造了跨境数字身份互操作平台,提供跨境身份信息查询、实名身份核验、身份凭证颁发和使用等服务,并为境内外应用场景提供统一的服务接口,包括但不限于跨境贸易、跨境金融和政务服务等。目前,该平台在境外自然人身份认证方面,已通过手机NFC(近场通信)等技术支持200余国电子护照识别,自2024年4月上线以来,为5家银行及运营商提供跨境身份核验服务;在法人认证方面,整合LEI(全球法人识别编码)全球数据库与法人权威数据源进行多维核验,核验通过后可签发含LEI码的跨境企业数字证书,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搭起“数据桥梁”。
以“数”治城,数智赋能千行百业
数据要素的核心价值在于创造性应用。丰富多元的公共数据与企业高价值数据的深度融合,不仅能有力支撑各行业的创新发展、智能化升级与政府科学决策,更能激发全社会参与数据创新实践的动力,成为提升区域数字经济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以需求为引领,上海正系统性地构建“用数”生态——聚焦经济、生活、治理等领域痛点,加速培育高价值数据应用场景,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
以公共交通服务为例,传统公交运营模式依赖固定线路与时刻表,面对复杂多变、高度集聚的客流需求,如早晚高峰通勤、大型文体赛事散场等特定人群集中出行时,常常陷入运力与需求错配的困境,既造成资源浪费,也影响出行体验。
上海“随申行”针对这一痛点,依托上海“出行即服务”(MaaS)平台的数据底座,推出了定制公交解决方案。“随申行”数据业务负责人孙虎告诉新华财经,“随申行”联合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汇聚了地铁、公交、出租车、网约车、共享单车、停车设施等约30类交通数据源,形成了覆盖全市的交通动态感知网络,能深度洞察客流分布与出行规律。
通过“随申行”App和小程序,市民可以随时查找全市定制公交线路,提交需求、发起或加入线路倡议、灵活选择服务、反馈意见建议。“平台开放首月,随申行就收到了1.3万条需求,围绕这些需求,我们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再结合运力侧的调度和服务能力,设计定制公交线路。目前我们已经整合了全市270余条定制线路,覆盖16个行政区,打通通勤、护学、文旅、就医等多元场景。”孙虎称,“目前随申行定制公交的示范线路车辆帮助乘客日均节省时间30%,时令性热门线路复开率超80%,有力提升了城市运行效能与市民获得感。”
思亮信息则聚焦社区停车难问题,通过数据共享及自有系统采集获取,融合公共数据与社区数据,打造了基于区块链和大数据模型的社区停车治理平台,方便居民申请车位,同时规范化管理物业分配车位。
目前该平台已在上海多处落地,覆盖静安、普陀等8个区及200余家物业公司。据了解,通过数据赋能,在经济效益方面,相关物业收益提升了32%,人效提升了35%;在社会效益方面,居民使用率达95%,街道12345热线停车投诉量降低了19%,“停车难”问题得以缓解。
这些“用数”场景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为城市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乘“数”而上,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在数据要素驱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上海积极探索数据价值释放的多元路径,其应用场景不仅惠及城市生活的“最后一公里”,更在国家战略层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运用数据力量提升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话语权,便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实践。
长期以来,我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大宗商品消费国,提升重要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对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海钢联整合交易、仓储、物流平台及卫星遥感等多种数据,开发了“多模态数据采集体系”,并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实现高效处理。
上海钢联质量与标准化办公室主任陈靖夫表示,目前该体系覆盖全球400多个城市与港口,囊括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能源化工等8大领域,贯穿100多条产业链,涉及1000余种商品、10万余家样本企业,每日产生并更新数十万条价格数据。
“基于这套体系,上海钢联编制的价格指数已获国内外广泛认可,成功通过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准则鉴证,在多个国际贸易领域,这些价格指数已被纳入长期协议,作为贸易结算的基准。”陈靖夫说。据陈靖夫介绍,目前,在中国进口铁矿石贸易结算中,上海钢联价格指数所构成的混合指数已占据约30%的市场份额;在国际衍生品市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新加坡交易所(SGX)、上海清算所、海南国际清算所等全球主流交易所均已采用其指数作为相关衍生品合约的清算基准。2024年,上海钢联荣获“数据要素×”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这也是大宗商品及相关产业数据服务行业唯一获奖企业。
这标志着“中国价格”在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领域,成功实现了从市场参考价到主流定价基准、从规则跟随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跨越,增强了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定价影响力。
这些不同领域的成功实践,共同勾勒出数据要素市场化的“上海样本”。其核心路径在于,瞄准行业痛点,深度聚合多源数据,构建场景化智能应用,并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价值倍增,扩大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
上海在制度设计、技术突破、模式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的先行先试,不仅为解决行业普遍痛点贡献了“上海探索”,更为全国、全球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积累了经验,彰显了中国以创新理念和技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智慧与决心。
据悉,2025年“数据要素×”大赛上海分赛决赛评审工作已于近期结束,上海分赛拟获奖项目名单已新鲜出炉。本届大赛涌现出了更多可推广、可应用的前沿成果,汇聚了更多优秀案例与智慧,为数据要素市场的繁荣发展提供新动能与新范式。数据要素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上海实践,正持续为这座城市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