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呼和浩特8月18日电 16日,在呼和浩特举行的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大学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以“绿色建筑的演化与未来”为题作主题报告。他从我国绿色建筑近20年演进脉络、六大基本特征、立体园林新实践等维度,阐释了“双碳”背景下建筑行业的绿色突围之路。
仇保兴指出,近20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实现了从理念导入到规模化推广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了“节地省能建筑——被动房——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装配式建筑——模块化建筑——智能建筑——全钢建筑——3D打印建筑”等丰富的品种体系。
针对易出现的行业误区,仇保兴提示,要防止盲目追求装配率,防止滥用昂贵高新技术,防止迷恋中心化能源系统,防止忽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防止轻视地方气候与建材可获得性,防止重设计轻运维。
在报告中,仇保兴提出绿色建筑的六大基本特征:一是气候适应性,例如,它的维护结构应如鸟儿羽毛一般随季节“自动调节与适应”;二是形式、品种多元化,应鼓励多学科“群设计”,让更多的建筑转化成绿色建筑,进而形成绿色社区、绿色城区;三是全生命周期减碳,以此衡量绿色建筑是否真正低碳可持续;四是无废循环性,绿色建筑应成为“城市矿山”;五是经济可负担性,绿色建筑应是老百姓买得起、住得舒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六是集群脱碳性,可以通过能源互联网把单体建筑的绿色低碳放大为建筑群的区域绿色低碳。
从意大利米兰“垂直森林”住宅塔楼、日本福冈“阶梯式绿化”建筑到泰国曼谷政法大学“梯田实验室”建筑,在报告后半段,仇保兴通过分享多个国外“立体园林建筑”案例的实践做法,解析未来绿色建筑的多种可能。
仇保兴认为,绿色建筑不是单一技术赛道,而是包容创新的多模式并行体系,应鼓励各种绿色建筑技术和模式的创新应用,在实践中证明哪些符合使用,哪些应淘汰。同时,绿色建筑也是尊重自然、文化与民众长远利益的共同选择。他建议,要通过绿色建筑的推广应用,促使城市微循环体系普及,逐步推动全社会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新体制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