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科技创新三大方向,近期,全国多地药监部门因地制宜推出一系列落地举措。从源头的种植规范到生产环节的严格把控,从流通经营的精准监管到追溯标准的加速构建,再到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多维度发力共同筑牢中药质量安全防线。
其中,在质量安全管控方面,各地药监部门正从源头种植到生产过程实施更严格的监管。
据悉,河北省药监局正式启动中药品种质量提升研究工作,设立4个专项课题组,包括浙贝母、柴胡、防风及儿童用制剂,并联合54家企业、聚焦超百个品种,通过专家指导制定统一标准与风险化解方案。
山东省药监局则对中药饮片企业开展“飞行检查”,直击生产现场。针对质量管理人员不足、如趁鲜切制、蜜炙等关键工艺环节控制薄弱等问题,一线指导优化流程,督促企业增配技术力量、强化培训,并对14家在产企业完成检查化解风险。
内蒙古自治区药监局强力落实《中药饮片标签管理规定》要求,聚焦中药饮片经营环节监管,强化中药饮片全流程管控,明确经营企业严格执行“资质标签双审核、保质期全覆盖、储运严执行、销售信息一致”四项要求,并明确未标保质期饮片(2025年8月1日前生产)的过渡期管理措施。
在严控质量的同时,构建覆盖全流程的追溯体系和科学标准体系成为提升中药安全性的关键支撑。
湖北省药监局武汉分局全覆盖检查生产企业并处罚违规企业,“一企一策”帮助企业建立稳定性考察体系,科学制定保质期。与此同时,该地区推动追溯管理试点,辖区在产饮片企业已全部开展,部分产品完成赋码。
海南省药物警戒中心积极参与国家药监局第三期药品监管科学重点项目“中药重要风险信息共享研究”子课题,联合海南医科大学、文昌市人民医院等多个机构开展相关研究。
科技创新与规范化资源开发正为中药产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作为保障中药材从种植源头质量安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受到高度重视。
近日,贵州省药监局派出检查组赴甘肃省对贵州省一药品生产企业使用的中药材开展了GAP延伸检查。通过对位于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的黄芪种植基地进行种植环境、种质资源、田间管理、采收加工、包装储运等关键环节的质量管控情况检查,经综合评定,该企业及其合作基地符合GAP要求,成为贵州省首家通过此项检查的企业。
在GAP示范建设方面,甘肃省药监局联合省农业农村厅于年初召开全省中药材GAP示范建设视频推进会,并将技术指导帮扶作为关键举措抓实抓细。截至目前,已分5批组织省级中药材GAP专家,深入渭源县、西和县、宕昌县、华池县、兰州新区等9个中药材主产县区,对38家已申报或拟申报中药材GAP示范建设的企业进行现场指导帮扶。目前,甘肃省中药材GAP建设成效显著,已有33家企业建设的20.67万亩中药材基地通过GAP符合性检查,规模位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