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8月18日电 (谷青竹) 8月17日,《长三角一体化地图集》发布会在上海书展举行。作为全国首部聚焦“一体化”的专业图集,《长三角一体化地图集》对于占全国1/26国土、1/6人口的区域何以能创造近1/4的经济总量,进行了直观的可视化揭秘。
中华地图学社总编辑孙永新表示,与2022年底曾推出的长三角地图不同之处在于,这部作品用区域经济研究的全新逻辑,突破了传统地图集单纯陈列空间数据的模式,更注重挖掘数字背后的深层逻辑,力求让读者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长三角一体化地图集》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曾刚进一步解释,地图应当通过解读产业布局、人口流动、创新资源分布等要素的内在关联,为读者提供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的参考。他强调,图集尤为注重从市民视角切入,将普通民众的生活需求融入内容设计之中,“让生活在长三角的人都能读懂区域发展的逻辑,在一体化浪潮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譬如,图集对长三角创新资源的空间分布解析,直指市民最关心的就业与发展机会。曾刚表示,长三角城市科创协同发展能力已形成“核心-边缘”的极化特征。对此,图集并未止步于数据罗列,而是更进一步关联起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聚集区进行分析——如上海的研发中心、苏州的智能制造基地、合肥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不仅标注其具体位置,更深入阐释“产业潜力-岗位稳定性-人才需求”的内在逻辑,帮助年轻人避开“短期岗位陷阱”,找到更可持续的职业方向。
在呈现区域协同的深层肌理时,《长三角一体化地图集》则以“Z”形发展轴为骨架,串联起以上海为龙头,杭州、南京、苏州、宁波、合肥、无锡为高级区域中心的层级体系。这种“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也被转化为就业者可感知的发展指南:若想深耕创新领域,上海的科技研发高地汇聚了最密集的前沿资源;若偏好制造业岗位,江浙皖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能提供精准匹配——江苏的高端装备制造、浙江的数字经济制造、安徽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均在图集中标注了核心区域与人才需求方向。
以无人驾驶领域为例,图集显示,上海临港凭借顶尖科研机构与政策支持,建成世界能级最高的智驾研发中心,聚焦算法突破、芯片研发等核心技术环节,适合追求技术攻坚的研发人才;而安徽作为全国汽车产量第一大省,在合肥、芜湖等地形成了从智能座舱到整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江淮、蔚来等企业的生产基地与测试园区密集分布,为机械工程、自动化等专业人才提供了大量实操岗位。这种“上海研发、安徽制造”的跨区域联动,在图集中通过产业链图谱与人才需求热力图结合的方式呈现,让求职者能根据自身技能定位,在“Z”形发展轴上找到最适配的个人坐标。
产业飞地作为长三角协同发展的重要实践,在图集中亦被展示成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机会地图”——以上海为创新源头,苏浙皖多地的飞地园区已形成“研发在沪、生产在外”的联动模式,部分园区产值增速较本地传统园区高出30%以上。从求职就业的视角来看,这意味着在上海从事研发的技术人员,可独辟蹊径选择在苏州、嘉兴的飞地园区定居,既能享受周边城市的生活成本优势,又能依托高铁通勤兼顾工作;而飞地带来的配套设施升级,如学校、医院、商业体的落地,更直接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此外,《长三角一体化地图集》对低空经济等新兴风口赛道的剖析,更让未来生活图景直观可感。图集显示,我国低空经济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增至3.5万亿元,其中飞行器制造和运营服务贡献近55%,关联经济活动占40%。值得关注的是,长三角已形成跨地域分工的“低空经济联盟”:上海聚焦研发与适航认证,苏浙主攻无人机及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整机制造,安徽则瞄准智能飞行控制技术。这种清晰的产业布局,通过标注示范项目的推进情况,为创业者指明了细分赛道的重点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