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届CCF中国数字金融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上海财经大学、同济大学联合承办,聚焦数字金融创新发展与安全实践,搭建学术、产业、政策融合交流平台。30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共议数字金融前沿议题,9位来自上财的专家学者受邀在分论坛作专题报告。
上海财经大学刘元春校长表示,数字金融正推动全球金融业从效率提升迈向生态重构,实现从智能风控、算法交易到客户服务的全链条革新。数字技术不仅提升了金融行业的效率,更催生了“大模型+金融”等新金融范式。

刘元春校长。
上海财经大学将数字金融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向,积极进行了战略转型。优化学科布局,学校面向人工智能时代国家战略需求主动调整学科布局,强化金融科技、数据安全等方向。近年来,学校相继成立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数字经济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及前沿交叉书院等,开设“智能金融科学与工程”微专业等,打破学科壁垒,共建金融领域高层次人才基地。基于数字技术底层逻辑重塑教学体系,自主研发“匡时财经教育大模型”,推动财经教育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推进产教融合,上海财经大学与蚂蚁集团等头部企业合作,通过联合共建“金融人工智能前沿实验室”等方式,促进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在财经、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联合发布《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技术与安全白皮书》,并落地金融领域人工智能评测集FinEval等研究成果。聚焦金融数学、数字资产监管模型等方向,进行科研攻关,推动金融科技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构建“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生态提供了示范案例。
2025上财数字金融成果发布。
深化交流合作,上海财经大学发起召开的“金融科技国际会议”,已经连续举办十届,发展成为聚焦金融科技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国际性行业会议品牌活动。学校汇聚49所国内财经类高校联合发布数智新财经改革倡议书,倡议成立“数智新财经高校联盟”,推动国内财经院校的金融学教育创新与交流合作。
刘元春表示,面向未来,上海财经大学将在数字金融领域深化三大行动:加强技术攻坚,破解稳定币监管、跨境支付、反洗钱等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参与标准制定,参与国际数字金融规则研讨,推动中国方案走向全球;共建开放生态,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5中国金融科技专利技术白皮书》正式发布。
会上,《上海财经大学数字金融成果2025蓝皮书》和《2025中国金融科技专利技术白皮书》正式发布。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院长黄海量介绍,蓝皮书系统总结学校在财经大模型、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创新成果,未来将每年发布“蓝皮书”,持续推动产学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