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火箭进入密集发射!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技”)方面消息,8月17日22时15分,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9组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8月17日16时55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试验二十八号B星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深圳市前海排排网基金销售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卜益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技术突破、政策支持到市场需求,商业航天产业领域正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预计到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商业航天领域更是有望培育出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此前,航天科技的火箭更是实现“一周三发”高密度组网节奏,再次创下我国低轨卫星星座连续发射的新纪录。在市场机构看来,卫星互联网正叩响高密度发射时代大门。
民生证券认为,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路径正持续清晰,在制造端,技术革新为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在发射端,商业航天发射场的投用与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发展,将显著降低发射成本、提升运力。
据了解,在发射端,2025下半年朱雀三号、天龙三号、力箭二号、智神星一号等新型可回收火箭将迎来自己的首次试射。与此同时,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双工位的“接力”火箭发射,意味着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的高频次发射能力得到验证。
东方证券表示,随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等新工位陆续建成,未来有望形成“沿海+内陆”互补的发射网络,火箭发射速度将持续加快。据悉,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项目于今年1月25日开工建设,该项目包括发射区、技术区和古松测控站,新建三号、四号两个发射工位,年度发射能力均为16发。届时,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年总发射能力有望达到60发以上。
此外,据东兴证券统计,近几年,国内商业航天发射场工位数开始快速增长。截至2025年7月份,国内商业航天发射工位在运营18个,在建7个,合计25个。除此之外,浙江宁波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四川凉山西部商业航天港、广东阳江商业发射场也处于预备发展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卫星高密度发射的背后,离不开火箭发射的运载能力和发射成本。国盛证券研报指出,成本方面,猎鹰九号单位发射价格约3000美元/千克,我国这批商业火箭也控制在3万元/千克以内、大部分载荷可达到10吨及以上,完全满足我国星座部署的使用需求。
此外,据光大证券测算,朱雀三号在朱雀二号发射成本4万元—5万元/千克的基础上,目标将成本进一步降低到2万元/千克;天龙三号的发射价格已降低到2万元/千克,成本效益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力箭二号、力箭二号重型单位发射成本分别为3万元/千克和1.5万元/千克。随着国内商业火箭公司持续突破火箭可回收技术,单位发射成本有望接近国际领先水平。
在卫星火箭密集发射当下,商业航天正迎来产业与资本的双重爆发。北京航天驭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驭星”)近日宣布完成4.3亿元C+轮融资。此次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卫星互联网地面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批量化生产,以及全球化航天地面基础设施的持续建设。航天驭星自2016年成立以来,已完成10轮融资,累计融资超过10亿元。
IPO方面,证监会官网显示,近日,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屹信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科宇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均启动上市辅导,将向A股发起冲刺。
长城证券认为,目前卫星互联网组网进程持续加速,2025年至2026年,主要卫星互联网诸如千帆星座、“国网”星座等逐步迈入发射加速阶段。同时在基础设施方面,地面段发射工位火箭端技术持续演进,进一步反哺卫星互联网发射进程进一步提速,同时叠加商业航天IPO融资等进程持续加速,未来商业航天卫星段、地面段以及火箭等相关产业链环节有望迎来发展机遇。
广东华辉创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2025年可以见到更多运载火箭重复发射,更多低轨卫星上天和组网,市场资金进入商业航天赛道,有望降低产业商业化探索的压力,加速推动产业实现商业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