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市首张数据产权登记证书在杭州数据交易所颁发,这标志着杭州在破解数据要素流通核心难题、进行权属认定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今年以来,多地积极开展数据产权登记试点工作并颁发相关证书,旨在明确数据权属、促进数据流通交易。
与实物资产不同,数据的无形性、可复制性和非排他性等特征,使其权属界定长期处于模糊地带,企业不敢共享数据、金融机构不愿为数据资产授信……数据产权登记制度的建立,正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突破口。
数据产权登记是数据要素市场化的核心基础设施,其通过明确权属、规范交易、赋能资产化,为数据从“资源”向“资产”转化提供了制度保障,相关制度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之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方面,去年推出了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等21项政策,今年还将推出数据产权等10多项制度。
今年,我国数据产权登记工作“多点开花”,不同地区在登记制度、证书类型、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差异化探索。如杭州临安数智城市发展有限公司的数据资产“临安数智停车数据分析API接口”拿到了编号00001的全市首张数据产权登记证书,并完成了第一笔交易,买家是来自临安的一家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企业。据介绍,该企业看中的是数据中包含的车位数量、停车习惯等信息,这些信息对充电桩布局大有帮助。
文旅资源丰富的贵州省,在推动文旅企业的资产数据化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近期,兴义市万峰林旅游集团有限公司45项核心数据要素,在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和贵州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平台完成双登记认证,其中,5项核心数据凭借双登记赋予的权威性与公信力,获得了贵州银行的质押融资支持,打造出全省首例文旅产业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案例。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教育与科学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区块链与数据要素专委会主任陈晓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数据产权登记通过法律和技术手段,为数据来源、加工过程、使用范围建立可追溯的“数字身份证”,有的数据交易所颁发的登记证书,详细记录数据采集方式、脱敏处理流程和授权使用范围,使数据从“谁都可以用”转变为“谁拥有、谁控制、谁受益”,这种确权机制有效降低了数据交易中的道德风险,为数据要素市场建立了最基本的信任框架。
随着《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落地,数据产权制度越来越清晰,企业需证明数据处理的合法性,产权登记要求企业披露数据来源、加工流程、安全措施等信息,推动其建立全生命周期合规管理体系。数据产权登记不仅明确了数据权属、激活数据价值,也为不同类型企业带来差异化优势,尤其对上市公司在资本运作、合规管理、市场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具有显著推动作用。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上市公司通过登记确权的数据资产,可直接增厚净资产。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可凭借登记数据资产获得更高额度的质押贷款,或发行数据资产支持证券(ABS)。数据资产逐渐成为上市公司“硬科技”属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吸引产业资本和投资机构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