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中小公募机构增资动作不断。继4月份先锋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先锋基金”)注册资本由1.5亿元增加至2亿元后,先锋基金近日再度增资2500万元。
对此,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小基金公司既要满足合规与生存需求,又要为长期战略布局考虑。在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增资已成为此类基金公司突围的关键手段,其背后折射出的生存现状与竞争新格局引发市场关注。未来,差异化定位与资本金实力结合,或将成为中小基金公司破局关键。
先锋基金年内多次增资
8月14日,先锋基金发布公告称,经公司股东会审议通过,公司注册资本由原来的2.05亿元增加至2.3亿元,增资2500万元。
此次增资后,先锋基金的股权结构为:北京指南针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依然是公司大股东,持股比例为93.5317%;北京福中达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4.99%;深圳市瑞智源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比例为1.4783%。
公告还显示,公司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就本次增加注册资本事宜修改了公司章程相应条款,公司已完成工商变更及章程备案手续,并按有关规定向监管部门备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楼秋然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公募机构增加注册资本是其进行合规经营的前提条件。其原因在于:相关法律法规都对公募机构的净资产等风险控制指标作出了规定。目的是确保公募机构有足够的资本实力来抵御风险,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从而继续进行合规经营。另外,公募机构申请、开展特定业务也要求其具备一定数额的注册资本。
这已不是先锋基金年内第一次增资。4月7日,先锋基金公告称,公司注册资本由原来的1.5亿元增加至2亿元。增资完成后,先锋基金股东及股东持股比例均保持不变。
Wind资讯数据显示,先锋基金成立于2016年,截至2025年8月18日,公司旗下有9只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为27.38亿元。
多家机构增资谋发展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中小基金公司以及次新基金公司密集增资,包括联博基金、弘毅远方基金、国新国证基金等。
受访人士表示,中小公募机构增资的核心战略意义在于通过短期资本补充,为长期发展争取时间和空间。在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背景下,增资既是应对生存挑战的“应急之举”,也是布局未来竞争的“战略投资”。
在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看来,中小公募机构增资是“以资本换空间”,其战略意义可归纳为三点:一是破解生存困境的“破局棋”,头部机构占据80%以上市场份额,中小公募机构通过增资夯实资本基础,既满足监管合规要求,又为业务扩张提供弹药,增强抗风险能力;二是差异化竞争的“加速器”,中小公募机构需跳出“同质化内卷”,通过增资聚焦细分赛道,强化投研团队建设,以专业能力抢占市场;三是传递信心的“信号弹”,增资行为本身释放出股东对行业长期价值的认可,有助于吸引机构资金关注。
楼秋然认为,公募机构开发新产品、拓宽业务渠道、打开市场等行为,都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增加注册资本这种股权融资,可以在不增加公募机构负债、不增加还款压力的情况下,提升公募机构参与市场竞争所需的合规、运营成本的支付能力,对于公募机构而言意义重大。
不过,田利辉提示,增资过程中需警惕“输血依赖症”,中小公募机构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将资本优势转化为差异化竞争力,通过产品创新、投研能力建设、渠道深耕和精细化运营,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突破行业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