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国内经济转型的关键节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正以系统性改革突破地域壁垒、激活市场潜能,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引擎。这场静水流深的改革,正在将超大规模市场的“体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
本文从市场潜力、流通体系变化、市场公平竞争等多维度展现全国统一大市场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市场多边潜力凸显
近年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结构性优势加速显现,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优势。
市场经营主体数量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活跃度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登记在册经营主体达1.89亿户,比2023年底增长3.1%,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经济发展韧性十足,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民营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1085.7万户增长到2025年1月底的5670.7万户,是2012年民营企业数量的5.2倍。2012年以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由62.4%提高至92%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0%。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领域民营经济发展潜力不断释放,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随着市场准入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清单事项持续缩减,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民营企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在2025年第一季度增长至89.5,创2020年以来新高。“量质齐升”的态势,缘于我国市场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宽,逐步拆除制约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篱笆”。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印发我国首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此后,经过2019年、2020年、2022年、2025年共4次修订,事项数量由2018年版的151项缩减至106项,压缩比例约30%。事项下的全国性具体管理措施由486条缩减至469条,地方性管理措施由36条缩减至20条。推进“宽准入”的同时,《清单(2025年版)》坚决守住“管得住”的底线。依据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将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生产批发零售等新业态新领域纳入负面清单,对部分社会民生等领域管理措施进行了完善调整。
消费数据亮点纷呈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通过激活超大规模市场潜力、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强化内需支撑作用,为消费市场持续壮大提供了关键支撑。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8.8%。
2025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458亿元,同比增长5.0%。19个省份社零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海南增速领跑全国,达到11.2%;江苏、广东、山东三省份社零总额位列全国前三甲,且均越过了两万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20年的39.1万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48.3万亿元,年均增长5.5%,2025年全年有望超过50万亿元;网上零售额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汽车销量全球第一,空调、洗衣机等家电细分领域销量位居全球第一。
数字消费已成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升级、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伴随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我国已发展成为数字消费大国。截至2024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6%。网络购物用户9.74亿人,2024年,我国网上零售额达15.5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1%,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约13万亿元。
高效流通体系重构时空价值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作为经济运行的动脉,在打破区域壁垒、促进资源流通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202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360.6万亿元,同比增长5.8%。继“十三五”末突破300万亿元规模之后,全国社会物流总额逐年增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近年来,我国社会物流成本水平总体保持下降态势,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由2012年的18%下降到2023年的14.4%,即每创造100元GDP所支出的物流费用,从18元降至14.4元。2025年上半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4%,较一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1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每创造100元GDP,所支出的物流费用已降至14元。综合测算,2025年上半年,我国节约物流费用超过1300亿元。
此前,2024年11月发布的《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力争降至13.5%左右。
近年来,在政策拉动、需求多样等因素影响下,物流需求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向高品质加快转型。“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邮政快递网。“四纵四横两网”国家高等级航道已达标70.4%,港口规模能力多年保持世界第一;航空服务覆盖全国92.6%的地级行政单元、91.2%的人口;邮政行业设立营业网点50多万处,物流效率显著提升。
除物流体系之外,在能源领域,电力统一大市场建设也取得突破。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由2016年的1.1万亿千瓦时增长至2024年的6.2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由17%提升至63%。2024年,全国跨省跨区市场化交易电量1.4万亿千瓦时,较2016年增长10余倍。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规范结算业务管理,强化结算风险管理,统一电费收付要求,填补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1+6”基础规则体系的最后一块空白,标志着基础规则体系构建完成,电力自由流通、优化配置有了统一“度量衡”。
数据要素市场加速成熟。2024年全国数据市场交易规模预计超过1600亿元,同比增长逾30%。
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不断优化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垄断行为则是影响市场活力的重要因素。《公平竞争审查条例》于2024年8月正式实施之后,《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于2025年4月20日正式施行。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不断优化,2024公平竞争审查抽查发现问题同比下降2.78个百分点,经营者集中简易案件平均受理时间同比减少5.7天。
今年上半年,市场监管部门聚焦医药、公用事业等六大重点领域,强化反垄断监管执法,先后查处上海信谊联合等3家医药企业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垄断协议案、津药药业等经营者地塞米松磷酸钠原料药垄断协议案,罚没款合计5.9亿元,有效推动药品价格降至合理水平。
从数量来看,上半年市场监管部门立案调查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11件,对6件垄断协议案件、2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和1件拒绝、阻碍反垄断调查案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罚没款合计6.32亿元。
消费环境的优化对于激发消费市场活力至关重要。2024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全国12315平台、电话、传真、窗口等渠道共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和咨询3923.9万件。其中,投诉1862.5万件,举报546.9万件,咨询1514.5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5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