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赛事——“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落下帷幕。在这场科技盛宴背后,“双万兆”网络成为加速人形机器人走向全面商业化的坚实底座。
当人形机器人与人类舞者协同共舞,当万名观众同时刷起视频直播,考验的是网络通信的保障能力。不仅如此,在本届运动会的诸多赛项中,人形机器人对网络性能的严苛要求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在物料整理场景赛中,机器人需要将直径仅8毫米的细长物料准确插入孔洞,这一操作对网络时延和稳定性的要求,已超过传统工业控制标准。
业内专家表示,人形机器人在环境交互、实时决策、精准定位、多机协同等场景下,必须依靠毫秒级甚至亚毫秒级的超低时延、零抖动的网络支持,哪怕是微小的网络波动,都可能导致机器人动作偏差,影响作业精度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记者获悉,此次赛场内外实现了“双万兆”网络覆盖,无线和有线传输速率均突破万兆。借助5G-A大上行、高可靠、广连接的特性,为赛事提供了智能、可靠、安全的网络服务。
“从‘为人而建’到‘人+具身智能共生’,5G-A网络正在升级为新一代智慧底座。”北京联通副总经理秦洋介绍,北京联通推出的5G-A场馆加速功能,为观众保留专属网络通道,同时为机器人预留可弹性扩容的“第二通道”。“无论是比赛中万名观众带来的极端流量冲击,还是后续在机器人领域实现低时延控制与远程连接,5G-A都能自如应对。”此外,北京联通还首次使用智能化保障加持的“黄金管道”技术,同时可支持“联通世界机器人运动会”左标LOGO,为赛事场馆内提供创新服务。
当前,全球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从“专用工具”向“通用伙伴”的关键转型,而中国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7月,我国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同比增长24%和12.8%。这样的快速增长,源于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硬件的深度融合,而网络基础设施的升级,则成为推动产业向前的关键变量。
作为全球首个实现5G-A商用的国家,中国“双万兆”网络建设的快速推进,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迈入“规模化验证”阶段的有力支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移动通信网络加快向5G-A演进升级,推动5G-A产品体系日益丰富,300多个城市开启5G-A赋能智慧城市。此外,据统计,北京、上海、福建、广东、四川、湖北等超15个省市已出台万兆光网专项政策,提出万兆光网商用目标,聚焦“万兆小区、万兆工厂、万兆园区”三大场景商用建设。
在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我国机器人产业也在加速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本届运动会上,首个人形机器人“百米飞人”诞生,依靠机器人在场上“自主决策”的足球比赛,比拼机器人灵活性的武术、舞蹈、自由体操,物料搬运、迎宾服务、清洁服务、药品分拣等实际应用场景……让观众全方位感受到人形机器人在速度、力量、协作等多维度的技术突破,而这在业界专家看来,则是对人形机器人关节灵活度、控制算法、能源续航、热管理等关键技术的“极限测试”。
“我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已经具备全产业链自主化能力,电机、关节、传感器、控制等关键零部件以及智能算法与软件已经和机器人整机形成良性互动的新格局,丰富的应用场景也在加速机器人迭代。”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高端制造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明皓表示。
当前,技术迭代与政策支持同频共振,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以“网络筑基、技术破壁、场景拓维”,加速追赶乃至超越全球前沿。未来,随着“双万兆”网络加速覆盖,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持续突破,人形机器人将从赛场上的“表演者”真正融入生产生活。
为推动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加快发展,朱明皓等业界专家建议,一是加快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融合,围绕制造业构建高质量数据集,支持人形机器人的工业场景应用与探索;二是加大关键基础零部件与元器件、核心基础材料、工业基础软件、标准与检测检验系统技术攻关,降低制造成本,提高机器人性能和稳定性;三是在重点区域建设算力中心,提高人形机器人决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