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7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M2)、人民币贷款等金融总量稳步增长,为实体经济运行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用好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
近期,各地金融管理部门围绕地方经济与产业特点出台针对性举措,金融机构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强化服务能力,共同落实落细稳经济各项存量与增量政策。
促消费扩内需消费贷款“国补”出炉
着眼于支持促消费、扩内需,8月12日,多部门发布《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通过财政金融联动,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
这两项被称为消费贷款“国补”的新政策,得到了快速响应。作为贴息政策经办机构,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已发布相关贴息工作公告。
其中,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尤其受关注。据经办金融机构介绍,9月1日起可办理个人消费贷款贴息,申请流程便捷。个人可按一般贷款流程办理贷款,只需授权银行查询贷款发放账户,识别消费交易信息。银行将按政策规定,在收取贷款利息时直接扣减财政贴息资金。
“这种‘先扣减,后审核’的方式,可以提高消费者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兴业研究宏观市场部研究员张励涵表示,贴息政策覆盖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领域,有助于实现政策接续,同时覆盖诸多服务消费领域,有望释放服务消费潜力,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在贴息政策实施过程中,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等将形成合力。央行信贷市场司负责人车士义日前表示,贴息政策与央行前期出台的消费领域金融支持政策着力点一致,有利于产生“1+1>2”的政策效应。金融监管总局则将引导贷款经办机构强化主体责任,优化金融服务,加强资金用途管控,确保资金合规和有效使用。
“这是财政货币政策的新协同,体现出中央政治局会议‘要落实落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导向。”中金公司研究部副总经理、银行业分析师林英奇表示,预计每100亿元财政贴息金额能够支持1万亿元消费和服务业贷款投放,将在保护银行息差的同时刺激消费信贷需求。
此外,着眼于更好满足住房消费需求,多地进一步优化公积金贷款政策。据中指研究院不完全统计,在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后,北京、天津、苏州、合肥等地调整优化了公积金贷款政策。
金融支持科创、小微、外贸力度加大
一段时间以来,从制度设计到资源配置,金融支持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进一步倾斜。
为提升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强度精度效度,央行等七部门8月公开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到2027年,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体系基本成熟;制造业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当前,在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对于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已经逐渐形成多层次的金融政策助力。多部门近期出台专门文件,从挖掘新型工业化的金融需求出发,全面梳理和统筹现有政策,有望全面推动相应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金融资源的供求平衡,形成政策合力与可持续作用效果。”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表示。
金融部门正加大对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领域支持力度。近期,各地金融管理部门围绕地方经济与产业特点,多措并举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各金融机构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助力落实落细稳经济各项存量和增量政策。
比如,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深圳金融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等四部门联合推出科技支行建设2.0版本,进一步优化科技支行建设标准,打造科技金融标杆示范;陕西金融监管局指导西安银行联合陕西股权交易中心,为专精特新专板企业量身打造专属信贷产品“专精特新专板贷”。
呵护小微企业经营,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等部门指导北京银行天津分行落地质量融资增信贷款,助力企业设备升级和产能提升;青岛金融监管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青岛市加力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实施意见》,从增加小微企业融资供给等方面提出19条措施。
助力稳外贸,建设银行开展“扬帆出海,金融护航──百城万企稳外贸”系列活动,推出“稳外贸护航锦囊-五景十策”产品服务包,支持外贸企业开拓多元市场,增强抗风险能力。
为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多地持续开展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试点。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称,通过将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阳光化”,提升了企业融资服务获得感。截至7月末,全省已累计办理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填报接近5万笔、涉及贷款金额超过2000亿元。
金融体系将持续优化信贷结构
关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把握好政策实施力度和节奏,保持流动性充裕。
针对信贷结构,报告明确,金融体系将聚焦国民经济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围绕科技创新和扩大消费等支持主线,持续优化信贷结构。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温彬认为,后续货币政策的重心在于抓好落实,积极推动前期推出的一揽子金融政策以及近期各项稳增长增量政策落地显效,并对前期政策的传导情况和实际效果保持密切跟踪,增强灵活性。总体看,下半年为稳信用、促内需、强协同、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货币政策仍将保持支持性立场。
“结构性政策更能精准发力。”温彬表示,今年以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成为发力重点。结构性工具“扩量、降价”,也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资金空转。
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也认为,结构比总量更重要。在扩大消费方面,预计货币政策将从三个方面发力:落实前期的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政策,加大对服务消费领域的供给支持;拓宽消费领域经营主体融资渠道,稳固信贷支持力度,加快发展债券、股权等多元化融资渠道;在需求侧强化政策协同,通过中长期消费发展战略,有效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