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全国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仅30.3%的汽车经销商完成销售目标,近三成(29.0%)汽车经销商目标完成率低于70%,40.7%的经销商完成率在70%至100%之间。这一数据较往年明显下滑,反映出终端市场压力持续增大。
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秘书长林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尽管上半年国内汽车消费在报废更新和置换更新政策拉动下温和回暖,但市场竞争白热化引发“降价换销量”时有发生,经销商陷入“销量涨收入不涨、收入增利润不增”的困局。尤其传统品牌价格倒挂愈演愈烈,新车业务严重亏损,行业资金周转困难与流动性紧张问题持续蔓延。
价格倒挂幅度加大是满意度下滑的首要原因。数据显示,74.4%的经销商存在不同程度价格倒挂,其中43.6%的经销商倒挂幅度超过15%,零售价格低于购车成本的情况直接吞噬了利润空间,将大量经销商拖入亏损深渊。同时,资金压力加剧使经销商对库存的承受力显著减弱,库存系数略超警戒线就会导致本已紧张的现金流“雪上加霜”。
经销商对主机厂的不满还体现在考核机制上。多数经销商反映,厂家对基础任务目标达成的奖励大幅缩水,“付出与回报严重失衡”。分业务板块看,新车和二手车业务满意度垫底:新车业务面临任务目标过高、品牌竞争力不足、考核内容繁杂等问题;二手车业务则因厂家支持力度不够、新车价格波动引发二手车价格不稳定而承压。售后业务满意度同样下滑,入场台次持续下降,但厂家配件任务目标不降反增,且配件价格居高不下,进一步加剧了客户流失。
今年上半年,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亏损比例攀升至52.6%,较2024年显著上升;持平比例为17.5%,盈利比例仅为29.9%。从历史数据看,自2018年以来,经销商亏损比例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2025年上半年的亏损面首次突破五成,创下近八年新高。从毛利构成看,全行业新车销售毛利贡献为-22.3%,延续负数态势且亏损进一步加剧;售后业务成为盈利支柱,毛利贡献达63.8%,较往年略有提升;金融保险毛利贡献为36.2%,出现一定程度回落。细分来看,新能源独立品牌新车销售毛利贡献为16.8%,而传统燃油车品牌新车毛利贡献为-29.1%,这一正负极的差距,成为两类经销商经营状况分化的核心原因。
经销商当前面临的压力来自多个维度。除价格倒挂外,厂家返利政策也备受诟病。调查显示,厂家返利周期集中在2-3个月,部分季度考核的厂家返利周期超过3个月,且模糊返利占比过高,导致经销商难以精准计算实得返利。在返利兑现形式上,仅少数厂家采用全额现金返至经销商账户的方式,多数存在“部分现金+部分转提车款”或“全额转提车款”等限制条件,进一步加剧了经销商的资金压力。
针对行业困境,经销商呼吁厂家简化返利政策,实施单一月度考核,取消季度、年度考核目标,确保返利在2个月内兑现并取消使用限制条件。同时希望主机厂能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合理制定销售任务,减少对终端价格的过度干预,缓解价格倒挂压力。
对于2025年全年乘用车销量,经销商整体预期趋于谨慎。认为全年销量增长的经销商占比约为49%,较2024年底的预期有所下降;认为销量减少的经销商占比则略有增加。多数经销商判断全年市场将呈现“微增长或持平”态势,对高增长的预期进一步降温。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将持续向主机厂传递经销商诉求,推动厂家优化管理与支持政策,同时也呼吁相关部门出台更精准的行业支持政策,缓解经销商资金压力,促进汽车流通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当前行业正处于转型调整的关键期,新能源与燃油车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将持续影响经销商的经营策略,如何在激烈竞争中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成为所有经销商必须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