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米21.50秒,天工夺冠。”8月17日,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首个“百米飞人”诞生。
田径项目是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竞技赛热点,包含100米、400米、1500米、4x100米接力、100米障碍、立定跳远、原地跳高等项目。
田径比赛展现了人形机器人在速度、耐力、平衡控制与自主导航上的技术突破。最终,宇树科技、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松延动力、星动纪元等公司人形机器人分别获得上述项目的冠军。
“普通老百姓已经无法追赶人形机器人1500米的速度了。”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包揽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1500米、400米比赛的冠军,公司创始人兼CEO王兴兴激动地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表现得非常出色。
自主与摇操:“大脑”与“小脑”的进化
在田径赛场上,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简称“北京人形”)自主研发的具身天工Ultra以全自主方式独立完成1500米、400米和100米比赛,全程无需人工干预,并以21.50秒的成绩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100米短跑项目的冠军,成为人形机器人史上首个百米“飞人”。
竞技赛4x100米接力,4台具身天工Ultra组队参赛,收获亚军。在竞技赛1500米与400米的比赛中,具身天工Ultra获1500米亚军,400米则包揽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三个席位。
以自主方式出战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是北京人形技术突破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具身天工Ultra能够自主奔跑,核心突破在于“大脑”的革命性升级,“不用遥控,靠自己导航和决策就能跑完整个比赛。”
熊友军介绍,中心对机器人的“大脑”做了大幅的优化,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发布了具身世界模型体系、人形机器人全自主导航系统、跨本体VLA模型XR-1等创新技术,这些技术将助力机器人“大脑”进化,是重要的技术节点。
目前,大部分赛队选择摇操模式,为助力机器人顺利奔跑,本次运动会的田径赛道经过特别设计。与常规田径跑道1.2米的宽度不同,此次设置的4条跑道宽度拓宽至2.1米。此外,赛道两旁还分别设置了3米宽的遥控区,田径赛允许遥控人员跟随机器人跑动并实时操作,以确保机器人在跑道内完成比赛。
这次田径项目的“黑马”则要数宇树科技。在比赛中,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勇夺1500米、400米、100米障碍赛、4×100米项目冠军,比赛中取得的最好速度成绩4.78m/s。
“普通老百姓已经无法追赶人形机器人1500米的速度了。我们最大的目标是追求极致速度,然而目前我们发现自己已经犯了严重错误,即陪跑人员体力不支。我们下次比赛肯定会选择自主模式。”王兴兴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高校队伍作为此次参赛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在田径赛中与各大队伍同场竞技,展现出青春风貌。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山海队队长张牧野告诉贝壳财经记者,此次团队参加1500米、400米等多项比赛,赛前,他们对参赛机器人进行了算法上的优化。
张牧野表示,每次初始化机器人定位时,队伍会根据机械安装误差、电机磨损等情况,重新调整参数和姿态,适应跑步场景。机器人深层优化则包括迭代强化学习模型、微调参数表。强化学习训练中,“我们使用开源论文和代码,让机器人在仿真环境中训练,针对机器人的步态、转弯、起跑加速、匀速、减速等全身运动设计奖励函数。”
耐力与爆发:散热能力同电机水平的比拼
1500米主要比拼机器人的耐力、速度稳定性,400米比拼机器人在中速度保持能力、动力系统性能,100米侧重于短距离冲刺速度,4×100米除了机器人个体的速度,更强调团队协作能力和精准交棒算法。100米障碍赛主要比拼机器人的障碍跨越能力、平衡能力和复杂地形适应能力。
熊友军认为,1500米对机器人的续航来说没有问题,经过马拉松的考验,1500米对机器人可靠性、稳定性的要求对具身天工来说是“降维”,因此更注重机器人的自主智能程度。
田径比赛每个类别的要求能力不同。“此次田径比赛,机器人的升级主要在‘大脑’,即我们的‘慧思开物’平台,比如软件算法、控制层面,最明显的变化是全自主不用遥控。各个田径比赛之间的运动控制没有太大区别,主要是配速不同,100米可能配速更高。”熊友军提到。
宇树科技市场经理陈希韫介绍,全尺寸机器人力量更强,爆发力更大,续航也更足,耐力相对更好。参加短跑的机器人在程序上需要稍微提高爆发力,参加长跑的机器人爆发力和散热能力都要提高。
参加田径赛的机器人穿鞋与不穿鞋有区别吗?陈希韫认为,区别在于可能是美观问题,对性能或者效率没有太大影响。
田径比赛对人形机器人有哪些考验?陈希韫表示,从硬件来看,400米是所有机器人最大的考验,100米太短,只需要考虑爆发即可。1500米太长,除爆发外,更多的可能是散热。“400米时间非常极致,既要有强烈的爆发力,又要有极致的散热能力。”
优宝特智能机器人“行者”闯进了400米决赛,“行者泰山”在4x100接力决赛中获第三名。该公司赛队负责人朱伟豪介绍,这款产品并非为了跑步设计开发的。之前只是为了处理复杂地形,例如爬小楼梯,电机响应会很高,切换到跑步后需要有更大的摆度和更高的抬腿,与平时跑步姿态和越障姿态不同。
朱伟豪提到,因为人形机器人是铁脚,不穿鞋机器人可能会对场地造成一定损害,也不利于运动状态。“人形机器人跑步的最大难点在于底层的电机,可能与主流大企业还有一些差距,训练策略是大同小异,根本区别在于电机与整机的硬件。”
比赛是性能的比拼,也是应用的探索。“我们总共运送了8个机器人,硬件产品上没有很大区别。”朱伟豪提到,跑步只是体现了产品具有多样化特点,不同的模式反馈的情况不同。跑步可以适应各种复杂地形,后续可能还会涉及家政等方向。
“参加完马拉松之后,我们公司的策略就从‘最能跑’向‘最好用’去发展了,希望让机器人真正走进生活、能干活。跑步考验下肢能力,干活则需要眼、脑、手等协调,这是不同的技术维度。”熊友军表示。
速度与平衡:软件与硬件的综合考验
本届运动会中,星动纪元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星动L7”凭借酷似“超级玛丽”的灵动跳跃成功跳至95.641厘米的高度勇夺原地跳高项目冠军;立定跳远项目中,松延动力小顽童队以1.25米的成绩获得冠军,宇树科技摘得100米障碍赛金牌。
松延动力创始人兼董事长姜哲源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机器人跳远的技术难点有两方面的挑战,第一是来自硬件层面的挑战,第二是来自算法层面的挑战。跳远是对机器人硬件有爆发力要求的,需要足够大的空间扭矩和相对较好的构型,才能保证跳远成绩足够好。
“在算法层面,我们针对跳远重新调试了一套算法,首先对机器人的身体进行简化之后再建模,利用轨迹优化的方法生成一个最优运动轨迹,再通过强化学习的方式去拟合最优轨迹,训练出最优策略。”姜哲源说。
星动纪元提到,完成原地跳高动作,不仅要求机器人本体具有更强的结构强度和刚性,也需要十分突出的关节柔性。腾空时需精准控制腿部瞬时收缩力;同时必须实时优化质心轨迹、角动量等数据,调整落地姿态,对传感器精度和抗干扰能力提出了极限要求。
“从软件算法的角度而言,100米障碍是软件算法的最大考验。实际赛场有砾石路、崎岖路、直线台阶、绕桩和螺旋台阶等,这些真正考验着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能力。”陈希韫表示。
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具有开创性,也让更多人关注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参加比赛的初衷是提高公司知名度,公司已有10年的历史,知名度并不高。”朱伟豪提到,公司一直专注科研方向,之前涉及四足机器人项目,人形机器人项目从去年开始进行。
朱伟豪介绍,目前人形机器人是公司第二代人形机器人,公司会吸取这次比赛的经验进行更新迭代。“行业目前仍处于前期阶段,人形机器人真正投向市场可能需要三五年。”
“这次成绩也没有辜负我们的努力。我们是济南唯一一家人形机器人公司,也是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将我们设置成机器人产业链链主,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朱伟豪提到,以后我们会在全自主领域继续深耕,会更坚定我们作为研发公司,把研发产品作为核心的理念。
姜哲源也提到,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收获了关注,一定会增加市场对机器人的认知和关注度,也为公司提供了展示技术的舞台。
“这对行业而言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推动了行业的进步。非常感谢主办方和北京给我们这个好机会,对在场的所有参加活动的团队来说都是一个非常荣耀的时刻。”王兴兴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