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税不确定性冲击下,尚未广泛复苏的国际化工行业挑战加剧。多家跨国化工巨头的利润出现了不同程度收缩。
不过,在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下,持续加码中国本土化布局仍是多数跨国企业的长期选择。
利润和业绩调整
根据朗盛最新发布的财报数据,2025年二季度常规业务范围内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为1.5亿欧元,较去年同期的1.81亿欧元下降17.1%。整体需求疲软的同时,所有业务板块销量均有所下滑。第二季度销售额为14.66亿欧元,较去年同期的16.78亿欧元下降12.6%。
今年4月朗盛公布的财报显示,2024年实现利润6.14亿欧元,与上一年度的5.12亿欧元相比,同比增长19.9%。朗盛首席执行官常牧天(Matthias Zachert)当时提出,有信心能在2025年实现增长。
4个月后,常牧天坦言,近几个月来,经济环境再度显著恶化。此外,与美国持续进行的关税谈判引发了极大的市场不确定性,加剧了欧洲化工行业的困境。目前经济形势尚无明显好转迹象。
预计今年剩余时间需求将持续疲软,朗盛调整了2025财年业绩指引,目前预计常规业务范围内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为5.2亿至5.8亿欧元,其中包含因某氯供应商供应受限带来的1000万欧元负担。该集团此前预期的利润区间为6亿至6.5亿欧元。
不止朗盛,巴斯夫、科思创、住友化学、盛禧奥、阿科玛等多家化工企业的利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
巴斯夫发布的业绩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实现销售额332亿欧元,较上年同期减少4.93亿欧元;净收益为8.87亿欧元,同比下滑超五成。销售额下降是由于六个业务领域中的四个领域的价格呈负增长,尤其是化学品业务领域。
根据科思创的半年报,公司上半年销售额为69亿欧元,同比下降4.8%;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为4.07亿欧元,同比下降31.4%。
科思创首席执行官施乐文(Dr. Markus Steilemann)认为,经济环境依然充满挑战,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新增贸易壁垒在第二季度出乎意料地加剧了压力。由此引发的后果显现,包括产能过剩、价格走势更趋严峻、经济动能严重不足。
鉴于整体经济持续疲软且短期内无复苏迹象,科思创也调整了2025财年的业绩预测,预计全年EBITDA将介于7亿至11亿欧元之间,此前预测为10亿至14亿欧元。
在8月中旬举行的2025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表示,今年上半年,石化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7.77万亿元,同比下降2.6%;利润总额3810.3亿元,同比下降10.3%;进出口总额4414.3亿美元,同比下降6.9%。
应对关税挑战
朗盛集团首席财务官施坦文(Oliver Stratmann)于8月19日的媒体圆桌活动中告诉第一财经,全球形势复杂多变,关税谈判未知,国际化工行业复苏进程很难评估,客户的采购决策愈加谨慎,经济需求明显疲软。然而,朗盛对市场的前景保持乐观。一方面因为行业疲软态势一般不会超过2年,今年已是低迷的第三年;另一方面,即使面临部分产能过剩和房地产下行等挑战,但中国市场仍在快速发展。
“今年我们不会期待整个行业或国际环境更好,但部分区域市场仍然有强劲的增长,中国就是其中之一。”施坦文表示,在全球化学品销售额中,中国占比达40%,这个数值有望在2030年达到近50%。在这种趋势下,朗盛持续加码在中国的本土化布局。
他提出,之前跨国企业在华的本土化主要是在当地制造生产,如今是要为中国市场的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和解决方案,这就需要外资企业加大研发和本地化运营的力度,从而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比如,为C919大飞机起落架减震装置提供润滑油,为中国本土驱蚊液产品提供原材料等。
位于上海化学工业区的朗盛亚太应用开发中心于2021年正式启用。该中心整合了朗盛聚合物添加剂等四个业务部门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功能,显著增强了朗盛的本土创新能力。
傅向升表示,中国主要化学品产量、消费量实现了“双增长”。今年上半年,主要化学品总产量同比增长7.3%,基础化学品消费量同比增长6.1%,这说明市场对石化产品和化学材料的需求是稳定的。
在本土化的同时,朗盛今年4月通过出售聚氨酯系统业务进一步削减了债务。通过这笔出售所得,公司今年二季度的净金融债务较第一季度减少18%,也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中实现了3100万欧元的正自由现金流。
施坦文表示,为了积极应对全球需求疲软的局面,朗盛正在进一步优化其全球生产网络。集团将陆续关闭德国、英国等地竞争力不强的产能,并提高美国基地的生产效率。预计这些措施将从2027年底开始,每年带来5000万欧元的永久性成本节约。
除了加码中国布局,科思创试图通过收购推动可持续增长,同时长期落实转型和效率提升措施。
尽管受需求疲软及地缘政治等不确定性影响,霍尼韦尔、杜邦、帝斯曼-芬美意等跨国企业通过高附加值业务实现了二季度销售额逆势增长。其中,霍尼韦尔2025年第二季度销售额达104亿美元,同比增长8%;杜邦今年二季度净销售额为32.6亿美元,同比增长3%;帝斯曼-芬美意2025年上半年总销售额达65.1亿欧元,同比增长3%,第二季度销售额同比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