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来的文旅热潮中,现象级旅游目的地不断涌现。曾经的“小透明”省会贵阳,就是成功出圈的典型代表。今年初,贵阳“因为一块屏,奔赴一座城”爆火,时隔半年,这座西南省会又整出新“花活”了。
8月16日,在2025“爽爽贵阳·世界风味嘉年华”暨“爽爽贵阳·咖啡飘香”系列活动开幕式上,贵阳高调“官宣”,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支持咖啡产业发展,着力将贵阳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咖啡消费目的地和咖啡文化体验城市。
实际上,贵阳盯上咖啡这张“城市新名片”,并不是一时兴起,也没有止于文旅。
今年6月21日,贵阳市委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咖啡产业发展工作专题会,强调要让“一杯咖啡一座城、一份情怀一群人”的故事更加精彩;6月6日,贵阳市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为了一杯咖啡来贵阳”政企协商座谈会,提出坚持全链条发展,做强做优做大咖啡产业。
放眼全国,“咖啡之城”的赛道正越来越拥挤:靠近咖啡产地的昆明,提出“中国咖啡之都”的目标;靠近消费市场的上海,以9115家咖啡馆数量,成为国内咖啡城市的“最强王者”;饮品文化兴盛且坐拥瑞幸总部的厦门,也提出向“千亿级”咖啡产业集群迈进……
不靠近产地、不靠近市场、无咖啡传统的贵阳,建设“咖啡之城”的底气何在?咖啡又能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拉动作用?
隐藏的咖啡之城
说起“咖啡第一城”,很多人可能首先会想到上海。但如果参考密度指标,贵阳才是那个“隐藏的咖啡之城”。
不产一粒咖啡豆,却遍地都是咖啡馆——这座拥有660多万人口的西南城市,目前拥有超过3000家咖啡店,3公里范围内就有20余家精品咖啡馆,咖啡店密度全国第一,甚至超过以咖啡文化著称的上海。
不仅如此,贵阳还盛产“冠军咖啡师”,许多咖啡店的主理人都是世界级、全国咖啡赛事的冠军,贵阳也因此被称为“冠军咖啡聚集地”。
今年5月17日,2025世界咖啡冲煮大赛在雅加达落幕,来自贵阳的彭近洋在本次大赛中凭借卓越表现夺得冠军。
在彭近洋之前,贵阳“乔治队长”咖啡的咖啡师蝉联近五年的世界咖啡冲煮大赛中国赛区冠军;“对的咖啡”主理人胡颖斩获2015年世界咖啡师大赛中国区冠军、2016年世界咖啡与烈酒大赛中国区冠军;“迎上咖啡”主理人白起是中国PCA全明星赛最佳咖啡导师、中国TISCA国际烘焙赛四强、TNT拉花大赛冠军;“吾界咖啡”主理人强华获得CCL中国咖啡冲煮大赛认证评审……
在“冠军光环”的加持下,很多咖啡爱好者前来朝圣,游客也慕名而来,其中甚至有从英国和德国远道而来的博主。
这座不大的城市,为何咖啡冠军前赴后继,咖啡馆星罗棋布?
一个常常被提及的重要原因是,作为一座西南城市,贵阳城市节奏慢、生活压力相对小,为咖啡馆提供了足够的生存空间。
当地咖啡从业者观察指出,近年来,贵阳咖啡的消费人群已从年轻人拓宽到全年龄段。宜人气候、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和贵阳人包容开放的心态,为贵阳咖啡文化造就了独特氛围。
城市空间方面,贵阳大马路不多,保留了很多小巷,更容易聚拢烟火气。贵阳很多咖啡馆藏在小巷深处,依托小巷较低的房租与市井亲和力,与周边社区形成了共生关系。
有人总结,比起上海CBD那种“15分钟高效提神速饮文化”,贵阳的咖啡馆更像是“日子的一部分”,慢一点、坐下来、聊天、发呆、思考、生活。这种松弛感,“可能正是贵阳反而能做出名堂的原因”。
随着咖啡馆越开越多,有限的市场也倒逼很多咖啡馆主理人和咖啡师开始主动或被动地自我提升。
如雷鸣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所言,“咖啡是一个专业性、技术性强的服务行业。它首先强调的是专业技术,如果专业技术上不达标,我觉得肯定做不长久。”
变“网红”为“长红”
如今,对贵阳来说,咖啡已然超越单纯的饮品属性,化身为连接文旅资源、驱动产业创新、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载体。围绕咖啡这张“城市新名片”,贵阳官方层面早已开启高位统筹推动、系统谋划部署。
在6月召开的咖啡产业发展工作专题会上,贵阳市委主要领导强调,要强化品牌打造,围绕咖啡品牌、文旅品牌、城市品牌,统筹好公共品牌与自主品牌打造,谋划好咖啡产品与文旅产品融合,为擦亮“爽爽贵阳”城市品牌作出积极贡献。
为了让咖啡与文旅双向赋能,贵阳专门在景区、热门打卡点设置咖啡主题驿站,开发咖啡文旅线路,加强咖啡与文旅深度融合。探索“咖啡+景区”的套票模式,构建“咖啡+瀑布、悬崖”以及“精品咖啡+精酿啤酒+精美餐饮+精彩非遗”等模式的全天候文旅业态,推动形成多元文旅消费体验。
在行业发展上,贵阳还将出台《支持咖啡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支持办好咖啡赛事、展会、活动,打造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咖啡主题“赛、节、会、展”。同时,支持行业协会发挥作用,会同贵阳市咖啡行业协会制定发布贵阳精品咖啡标准,推动本土咖啡品牌规范化、品质化发展。
在贵阳市咖啡行业协会会长卢源看来,“贵阳咖啡产业已从‘自发繁荣’进入‘系统升级’的阶段”。
贵州日报评论文章则指出,咖啡不是贵阳传统饮品,但“贵阳咖啡”正以一种城市IP的姿态,造就一股区域消费新势力;“贵阳咖啡”出圈,不一定是缘于贵阳地域文化,但可能在为贵阳塑造一种新的城市文化。“我们更应该看到,‘无中生有’的产业故事已很常见,现在需要拼的,是把‘有’变成‘优’,让新优势稳固而长久。”
为巩固新优势,一个最新举措是,8月17日,贵阳咖啡产业学院正式挂牌,由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贵阳市咖啡行业协会及企业共建。
在当地的期待中,贵阳咖啡产业学院成立后,不仅可为本地咖啡企业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还可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助力贵阳咖啡产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第三空间”的想象力
咖啡代表了年轻、时尚、活力。在外界看来,有着“最年轻城市”标签的贵阳,其咖啡产业的爆发,某种程度上也与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相关。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贵阳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为79.6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13.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5.4个百分点。2022年,贵阳青年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为37.49%,入选全国首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
不仅如此,近年贵阳人口增量也居全国前列。2024年末,贵阳市常住人口660.25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9.96万人,增量超过广州、杭州等一众明星城市,成为全国人口增量第一的省会城市。数据还显示,2024年,贵阳共吸引13.06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反过来,咖啡馆这样的“第三空间”,也通过为年轻人提供文化、精神和环境的体验,成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最强辅助”。
社会学者严霞在《青年的咖啡馆消费文化——以贵阳市青年的咖啡馆消费为例》一文中指出,咖啡馆消费揭示的是青年群体空间体验消费的兴起。
咖啡馆之所以受到青年消费者的青睐,不单是因为其中所提供的咖啡,还因为咖啡馆这一空间所营造的氛围为青年消费者提供了一种舒适、安静、温馨的空间体验。
而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的观察,最近这两年,全国各地、尤其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大家在咖啡馆干什么呢?在聊天、谈创意。”他发现,一些初创型的科技公司,甚至会专门选址在中心城区的老弄堂里面,因为这附近有很多咖啡馆和餐厅,这些企业就把自己的会客厅、会议室“外包”给了咖啡馆,省了租金,所以咖啡馆里发生的是生产活动,咖啡馆作为“第三空间”极其重要。
这或许也是贵阳对“咖啡”寄予厚望的原因。在当地媒体看来,贵阳发展咖啡产业,不仅丰富了市民的休闲生活,更为城市注入了时尚与活力,有利于提升城市活力、促进青年就业、塑造时尚气质。
年轻人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城市需要符合年轻人口味,并且让他们积极释放潜能。”这对所有城市来说都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