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器人学会了搏击,并且可以由人操控。那么会是运动神经发达的职业运动员更厉害,还是曾参加过机器人比赛、有机器人系统研发经验的学生更厉害?8月17日落幕的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告诉了我们答案。外围赛自由搏击项目上,同样是操控宇树G1机器人,由奥运健儿组成的奥林1队在决赛中击败了由人工智能等专业硕博生组成的华电铁甲钢拳队,勇夺冠军。
比赛期间,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了奥林队、华电铁甲钢拳队等参赛队伍的队员,以及机器人提供方宇树科技的赛事保障人员,发现一拳一腿之间是对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的极致考验,而这一场比赛也对未来机器人操作方式和人机协同能力给出了新的启发。

自由搏击项目比赛现场,奥林1队队员薛明控制机器人击倒对手新京报记者薛珺/摄
奥运健儿:体育精神结合科技,机器人搏击也可以有“战术”
“有点奥运会的感觉了。”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开幕前一天,当跆拳道奥运会奖牌得主、中国前跆拳道运动员刘哮波走进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走到自由搏击台前时,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8月13日下午,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这里见到了正在进行“赛前训练”的刘哮波、李洋和薛明,他们都是参加过奥运会的运动员,曾在各项国际运动赛事中为国争光。但在“冰丝带”,他们的身份是自由搏击项目“奥林队”的参赛选手。
本次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设置了不少项目,其中,自由搏击是唯一一个在FOP区(赛时比赛场地)进行的外围赛项目。该项目共有8支队伍参赛,其中6支队伍来自各大高校,不少队伍的队员是机器人相关专业的学生、一些队员还参加过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有丰富的机器人操作经验。而剩下两支队伍“奥林1队”“奥林2队”则由来自跆拳道、拳击、排球、游泳、柔道、花样游泳6个完全不同的项目的前奥运选手们3人一组组成,“跨界”参赛。
论对机器人的熟悉程度,高校队伍更有优势,但即便处于八角笼中的是机器人,这也仍然是不折不扣的竞技比赛,这一点上,运动员们的经验更加丰富。

跆拳道奥运会奖牌得主、中国前跆拳道运动员刘哮波赛前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新京报记者王子诚/摄
“与真实的跆拳道比赛相比,操作机器人进行竞技不需要付出更多体能,也不会达到身体的极限状态。另外,机器人的反应速度存在局限,包括出单腿的方向、动作的延迟等,都会对操作产生阻碍,因此必须熟悉机器人的算法,哪些是常用技术,哪些是‘必杀技’,要提前做好测算。”刘哮波说。
刘哮波在训练中发现,机器人“不好瞄准”,腿很难踢到对方,此时就需要拳法等得分方式进行代偿,“相比一次很难踢中的腿,我可以打出三拳。跆拳道是有战术原则的,包括领先情况下怎么打,落后情况下怎么打,我想这一点我们比其他大学生运动员要有优势。”
曾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铜牌的中国前女排运动员薛明则在赛前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运动之间是互通的,因此她对这次比赛的“上手”有优势,但在体验之后她发现这和她之前想象的机器人操控完全不同,“体育人使用自己的感知和自己的四肢完成动作,但现在需要用按键让机器人完成想要的动作,和平时打电竞游戏一个很大的不同点是,这次的比赛并非‘第一视角’,机器人自由搏击时是全场移动的,有时当它面向你,手眼往往需要向相反方向操作,这都需要瞬间做出判断,因此我认为还是很难的,大家不要因为我们是运动员就对我们要求很高,有幸能参与这次活动对我来说就是很高兴的事,将体育人的运动精神和机器人联合起来,也是非常好的展现。”
自由搏击项目的比赛从8月15日持续至8月17日,经历淘汰赛、半决赛后,走到决赛的两支队伍分别是奥林1队和华电铁甲钢拳队。值得注意的是,奥林1队的主要操控手正是薛明。而他们的对手——华电铁甲钢拳队的团队成员均是在读硕博生,专业覆盖机械、机器、智能向,有丰富的机器系统研发和赛经验。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现场看到,整场比赛,由薛明操控的机器人“小红”以凌厉的拳法攻击为主,辅以少许顶膝和侧踢,占据了比赛的主动。一次对方正面进攻时,“小红”身体侧摆之后的一记侧踢直接将对方撂倒在地,引发观众大呼“漂亮”。
当薛明进行操作时,同样作为奥林队队友的世界拳击冠军、国家女子拳击队原执行总教练李洋和刘哮波则在一旁充当“教练”的角色激情指挥。最终,奥林1队以82:49的比分战胜了华电铁甲钢拳队,夺得冠军。
薛明在获胜后接受采访时说:基于运动员的习惯,赛前还要看技术录像,包括分析对手,准备工作做得很足。此外,队友能够在旁边帮助纵观整场大局和对手状态,这是非常关键的。而对于与她并肩作战,被亲切地称为“小红”的宇树G1机器人以及“对手”们,薛明表示,“我想对它们说它们辛苦了。”
比赛彰显国产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硬实力” 参赛学生:想开发自动索敌算法
本次比赛对于许多参赛的高校团队的同学们来说,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华电铁甲钢拳队领队林斌同学在成功晋级决赛后接受记者采访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罗亦丹/摄
“进入决赛对我们来说既是压力,也是荣誉。奥运1队在方向感的把握和攻防衔接上确实有很强的优势。最后惜败其实有些遗憾,但也让我们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以后我想尽快开发一套自动索敌的算法,也谢谢强大的对手,给了我们明确的改进方向。”华电铁甲钢拳队领队,操控手之一的林斌同学赛后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林斌本科专业是机器人工程,目前是华北电力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的研二学生。他从本科起就参加RoboCup,进行过中型组机器人足球比赛。在他看来,这次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无论对高校还是对企业都是一个非常好的亮相的机会,“一方面能够把自己做的成果展示给大家,在比赛过程中你可以认识到非常多优秀的对手,可以学习到很多经验,而且你自己的缺点也可以在比赛中暴露出来,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自我改良的机会。”
比赛期间,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也和其他高校参赛队伍的队员进行了交流。北理/中农大学联队的参赛队员,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桑圣聪同学告诉记者,在他看来这次机器人自由搏击所使用的宇树G1机器人最强大的地方就在于其能够在对手攻击时保持自身的平衡,并且在各种意外倒地后还能够迅速起身恢复战斗力,“这一套算法应该是世界领先的,未来可以让机器人们进入到一些场景中进行救援工作,或者进行工业巡检等,代替大量的人力成本。”

宇树工作人员在比赛开始之前对参赛队员进行机器人搏击训练新京报记者王子诚/摄
“机器人不倒地涉及到运动控制算法,这是我们的核心能力之一。”宇树科技市场经理陈希韫在比赛期间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说,“在搏击比赛中收获的经验肯定对人形机器人未来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因为搏击时时刻刻都会出现意外,可能是突然一拳,可能是脚下的一个滑铲,通过搏击比赛,我们的机器人在抗跌倒能力方面将产生进步。”
宇树科技市场总监黄嘉玮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对于G1机器人的跳舞和格斗能力,机器人学习了真人动作,通过强化学习首先在虚拟环境具备了相应能力,“我们从今年4月开始筹备格斗项目,5月底开始进行格斗训练,训练主要集中在电脑端,机器人通过训练提升得非常快。”

宇树工作人员在训练期间检查机器人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罗亦丹/摄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几场比赛下来,实际处于比赛场地内部的“参赛运动员”宇树G1机器人的外观早已“伤痕累累”,腿间布满了坑洼和凹陷,这都是击打过后留下的痕迹。但这并不影响其搏击动作的流畅进行,有时护板被踢烂后贴上一块胶布,机器人就立即起身继续训练,显得非常“耐造”。
对于优秀的平衡性能和“耐造”性,黄嘉玮称这是因为从产品设计到核心零部件都由宇树科技自己完成,实现了良好的软硬件结合,“这证明了我们的产品质量,宇树现阶段真正想做的事情是希望用户基于我们的硬件产品推进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
陈希韫则表示,“我们在平时的开发中如果发现哪些地方软件层面算法有问题,会立刻进行改进,如果这项修改会导致硬件出现新问题,也会立即修改硬件,有时今晚改电机,第二天就能修改完毕。如果出了问题,我们一级一级找供应商,迭代升级就做不到如此之快。”
比赛中,不少围观观众还表示,如果让专业的格斗游戏玩家来进行比赛,或许能够获得更好成绩。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也发现,本次比赛操控机器人的手柄酷似游戏手柄,只不过按键更多。对于这一点,薛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她平时对于电动游戏打得比较多,因此玩手柄的话可能会有一些优势,但操纵机器人和平时打的电子游戏还是不太一样,因为电子游戏属于“零帧起手”,按键后马上会有反应,但机器人会存在延迟。因此每次做动作时要把延迟方位都计算到里面,再打出一个动作。
对于机器人动作的“延迟”,陈希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相比于电动汽车发力可以直接传输,人形机器人有许多关节,因此存在关节传导的过程,“比如踢腿动作,通过好几个关节传达到脚,所以动作才会出现延迟。”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除了成为自由搏击项目的唯一指定“参赛机器人”外,宇树G1机器人还在100米障碍赛和单机舞蹈这两项和其他种类机器人“同台PK”的比赛项目中拿到了金牌,特别是100米障碍赛中,宇树G1展示了优秀的运动控制算法,包揽了全部奖牌。
“自由搏击展示了宇树硬件产品的稳定性,不过G1的体型只有1.3米,它并不是一个面向通用场景的商业化机器人,它将更多应用到科研教育端,对于更广泛落地的通用人形机器人,我们认为其身高起码要在1.6米以上,大致达到一个年轻女性的身高,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够用得到。”陈希韫说。
“能代表学校参加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我们全队都感到非常自豪。这次比赛不仅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一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来自世界各地的队伍都带来了很前沿的设计理念和控制方法,让我们拓展了眼界。拿到亚军,既是对我们前期努力的肯定,也是一次实战中的成长。”林斌同学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说。而被问及毕业后的发展方向时,他表示“倾向于人形机器人行业。”

世界拳击冠军、国家女子拳击队原执行总教练李洋在训练间隙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新京报记者王子诚/摄
“我感觉自己重温了奥运赛场上世界大赛的感觉,上一次有这种感觉还要追溯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的意大利世界锦标赛。”李洋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这次自由搏击项目机器人体现出的灵活性、对抗性都彰显了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含金量。机器人和人类运动员的配合非常新颖,我觉得未来机器人可以模仿拳击比赛中可能的对手,作为运动员的陪练,或者承担拳击的基本教育教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