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超”足球赛热度持续攀升,在第九轮比赛中,单场上座人数纪录再次刷新,同时也创造了新的中国业余足球赛事上座纪录。
与此同时,“浙BA”篮球赛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浙江省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群众篮球赛事,“浙BA”覆盖了11个设区市和90个县(市、区)。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浙BA”第一阶段预选赛进行了250场比赛,吸引了1650名草根球员参赛,累计现场观赛人数达到77.88万人次,线上观赛人数超过1亿人次。
与职业联赛不同,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草根赛事以低门槛、高参与度的特点,吸引了大量业余球员和本地观众,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
据“浙江发布”公众号显示,浙江各市推出了“浙BA”门票及观赛福利,涵盖景区门票、特色景点套票、餐饮折扣、酒店住宿优惠等,并配套消费券,引导观众在餐饮、住宿、交通等环节形成二次消费,推动地方经济活力。与此同时,浙江文旅携手滴滴提供打车券,用户可享最低6折出行优惠;杭州还上线了“轻装观赛”专属特权,顺丰提供行李寄存与寄递服务5折优惠。从交通到行李全程优化观赛体验,将赛事热度转化为更广泛的经济效应。
“草根赛事具有‘高参与性+强本地黏性’的双重优势,能有效激活内生消费动力。”盘古智库(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江瀚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参赛者和观众多来自本地及周边,带动餐饮、住宿、交通、零售等即时消费,且因情感投入深,消费意愿更强,形成‘观赛+聚会+打卡’的复合消费场景。”
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表示,草根赛事拉动地方消费的独特优势在于低门槛吸引大量群众参与,强地域黏性激发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消费热情。在“苏超”“浙BA”案例中,通过“赛事+文旅”的政策组合拳,推出观赛旅游套餐、凭票根享受消费优惠等做法,成功将赛事热度转化为产业动能。
对于企业而言,草根赛事同样蕴含着商业机会。职业联赛的高额赞助费用让不少中小企业望而却步,而地方赛事则提供了低成本、强黏性的营销场景。在“浙BA”中,既有本土企业担任赞助商,也不乏区县层面的个体工商户加入,例如当地的冷饮店就出现在赞助名单中。
与此同时,大型平台和品牌也将草根赛事视为重要营销阵地。淘宝闪购成为联赛冠名商,通过线上活动和限时促销,将赛事关注度转化为流量与销量。浙江卫视(Z视介)和抖音(“美丽浙江”)等新媒体平台提供全域传播支持,覆盖赛事直播、短视频、社交媒体互动等多个维度,让企业营销效果最大化。
江瀚表示:“赛事可带动完整体育产业链发展,上游推动本地体育器材、服装定制需求;中游催生赛事策划、直播转播、数据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下游促进广告投放、品牌联名、衍生品开发。尤其是短视频平台的介入,使县域赛事也能获得百万级观看,吸引区域品牌投放,形成‘小赛事、大传播、轻变现’路径。”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草根赛事要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需接地气,深度结合地区运动喜好和体育传统,这不仅能提升竞技水平,也能增强社区社群连接并激活文体旅经济。同时,有望打造持续的赛事现金流,并带动文体产业上下游发展,为地方经济注入长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