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国家疾控局日前将上海等11个省市列为Ⅱ类地区,提示具有一定聚集性疫情风险。
虽然现成的驱蚊方法很多,但不少人觉得喷杀虫剂、点蚊香属于“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设置灭蚊灯如果不形成规模则效果有限,挥舞电蚊拍又过于被动和劳神费力。商家深谙消费者的“痛点”,近年来,以纯天然、安全、省心等为卖点的各色“驱蚊草”大卖。
可这些所谓的“生物驱蚊法”,真能让人摆脱蚊虫困扰吗?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今天(8月19日)采访了上海植物园、辰山植物园的专家,他们指出,大多数贴着“驱蚊”标签的植物未必有商家说得那么“神”,有没有效果要看实际情况,购买后别抱太大期望。
8月19日,记者在某购物网站输入“驱蚊草”,共查询到4000多个结果。生意好的商户一个月卖出两三千盆“驱蚊草”。

网售“驱蚊草”页面。

网售“驱蚊草”页面。
这些“驱蚊草”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植物,比如夜来香、薄荷、柠檬草、荆芥、罗勒、迷迭香、万寿菊等。
另一类是能捕食昆虫的植物,比如捕蝇草、猪笼草等。它们可以合成一些有吸引力的物质,诱导蚊虫前来取食,然后捕获。
专家指出,具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体内往往含有香叶醇、香茅醇、柠檬醛等物质,的确有一定的驱避昆虫作用。

碰碰香。 陈玺撼摄
不过,能否保护人不被蚊虫叮咬,要看这些植物与人的距离、植物的种植密度和生长状态等情况。
比如俗称“碰碰香”的哈迪耶鞘蕊花,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含特殊萜烯类化合物,对蚊虫有天然驱避作用。然而,如果没有外力刺激,比如受到昆虫啃食、人为揉搓,碰碰香释放的驱蚊物质十分有限。
其实,释放驱虫物质是植物的被动自保机制。因此,只在案头放一盆迷你型的香草植物,根本无法持续主动地释放出足量的驱蚊物质,更不要说让这股气味在人周围形成一道“空气墙”了。
即使有主动释放驱蚊物质的植物,也不能脱离剂量谈驱蚊。
有实验证明,在野外,如果涂上浓度超过30%的香茅醛,的确有较为理想的驱蚊效果,但在现实生活中,叶片散发的驱蚊物质,其浓度达不到这个水平,驱蚊效果自然有限。
以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驱蚊草”之一香叶天竺葵为例,其加工后可得到精油,在香水工业和食品业中均有重要地位,可代替昂贵的玫瑰精油使用,也可以使人避免蚊虫叮咬,但若以自然状态存在,香叶天竺葵的茎、叶、花无法释放出像精油那样高浓度的芳香物质。
在实验室里,香叶天竺葵释放的驱蚊物质只能勉强自保,让蚊虫不落在它们身上,即使飞过香叶天竺葵,蚊虫也不会有明显不适,依旧生龙活虎。

天竺葵。
那么,捕食蚊虫的植物是不是更靠谱些?答案是不靠谱,驱蚊效果反而更糟。
因为这些植物要先吸引蚊虫靠近,才能实现捕食的目的,所以,和这些植物在一起,被蚊虫叮咬的概率更高。
多数情况下,这些放在人类身旁的植物很容易被蚊虫忽视,因为人散发的热量和气味远比捕食蚊虫植物更明显、更“诱蚊”。
据介绍,上海常见的蚊子主要有库蚊、按蚊和伊蚊三类,其中,白纹伊蚊是此次基孔肯雅热的“罪魁祸首”。它们对二氧化碳和深色物体特别敏感,喜爱叮咬体表面积大、呼吸或生理代谢旺盛、易出汗、穿着深色衣服的人群。这时候,就算在人与蚊子之间放置一盆猪笼草或捕蝇草,蚊子还是会坚定不移地向人靠拢。
绝大多数家庭靠几盆植物驱蚊是指望不上了,还是建议大家采用经典的驱蚊方式,一是涂抹含有避蚊胺、驱蚊酯、羟哌酯、柠檬桉叶油等成分的驱蚊液;二是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使用纱门、纱窗、蚊帐等物理隔离手段;三是斩草除根,及时倾倒家中盆罐内的积水,避免雌蚊产卵。
此外,蚊子对温度敏感,若适度调低家中空调温度,蚊子为保存能量会大幅降低活跃度。

猪笼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