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在加速“去土味”后,也迎来了更大的舞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近日印发实施《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下称“《若干举措》”)强调,鼓励支持优秀微短剧进入电视播出。
事实上,在政策引导、头部公司涌入及实力派演员参与的共同作用下,短剧精品化早已不是一道“选择题”。中国青年剧作家、导演向凯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政策出台对于短剧制作方和电视台均是利好消息,该政策不仅有助于解决电视台人员过剩问题,也为短剧提供了更高规格的展示平台。
短剧获鼓励登陆电视
有关广电总局印发《若干举措》的消息,上周就开始在业内流传。8月18日,受此消息影响,二级市场一度掀起涨停潮,华策影视、慈文传媒、吉视传媒、欢瑞世纪等公司涨停,芒果超媒、华谊兄弟等也出现大涨。
直到8月18日晚间,广电总局官微发布消息称,《若干举措》强调,要多措并举加强内容建设,增加优质广电视听内容供给。实施“内容焕新计划”,加强内容创新;改进电视剧集数和季播剧播出间隔时长等管理政策;改进电视剧内容审查工作,优化机制、提高效率;加强超高清节目制作播出宣传推介;加强纪录片、动画片精品创作;鼓励支持优秀微短剧进入电视播出。
“鼓励支持优秀微短剧进入电视播出,”—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却再次证明了短剧市场的蓬勃发展。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到505亿元,首次超过电影票房规模。有公开报告预测,2025年短剧市场规模将达634.3亿元,2027年进一步增长至856.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9.2%。
今年上半年,在长剧集市场低迷的背景下,短剧仍在提速发展,甚至已从边缘娱乐内容跃升为国家文化产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广电总局于今年年初推出“微短剧+”行动计划,依托六大创作计划,引导微短剧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赋能千行百业,使微短剧摆脱单纯娱乐属性,成为助力其他行业发展的有效工具。
对于此次政策,短剧制作方也呈现出不同的见解。点众科技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从目前广电总局透露的针对短剧的政策来看,短剧制作公司将有更多的内容创作机会,提升内容质量,为短剧创作赋予更多价值。行业上行趋势将对公司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我们从今年年初开始就不断拓展新的内容品类,不再局限于霸总、玄幻等题材,都市、校园、年代、职场等现实题材都有涉猎,未来内容将更加丰富。”点众科技人士补充道。
另有头部短剧制作公司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精品短剧登陆电视台播出,对竖屏短剧行业影响有限,更多是利好电视台自身,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驱动电视台下场拍摄短剧。该人士进一步指出,当前短剧仍以竖屏形式为主导,其商业模式核心仍是“红果短剧(免费)+小程序(投流)”,从商业角度看,收入来源决定了制作方的内容投入方向。
“政策为电视台创造了更多创作空间,电视台节目制作中心的部分人员可被分流到短剧制作领域,这能有效化解人员过剩问题;同时,精品短剧在电视台播出,为微短剧提供了新的播出渠道,而且是一个规格更高的平台,这甚至突破了网络大电影的发展瓶颈。”向凯如是分析。
广大大短剧笔记主理人孙俊杰向本报记者分析认为,该政策对短剧制作方及电视台可谓双赢,但他预计各大电视台的收益空间更大。
“一方面可以重新吸引部分流失的电视观众,另一方面也能丰富内容储备,触达更年轻的受众群体。”孙俊杰举例说,已有不少微短剧在电视台播出并取得好成绩,例如李若彤主演的《午后玫瑰》,收视率就力压同时段大部分传统电视剧,验证了短剧转战电视台平台的可行性。
面临成本与适配挑战
除了短剧市场繁荣,受众广泛,政策之所以引导短剧在电视上播出,还在于短剧精品化趋势越发明显。
2025年初,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要求根据微短剧行业实际,按“重点微短剧”“普通微短剧”“其他微短剧”分三个层级进行审核管理,加强内容的审核和管理,推动行业更加注重内容品质,向规范化、精品化发展。
今年暑期档期间,由红果短剧、央视频联合出品,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刘天池担任监制的精品短剧《墨韵新生》上线,该短剧改编自国家图书馆文献修复师李屹东撰写的小说《纸上烟云》,以民间修复师吴墨林、宫廷修复文官刘定之的冲突与合作为主线,再现古画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守护之路。
在刘天池看来,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短剧具有顺应时代的价值,未来需要更多专业人士关注,让这种艺术形式保有长足的生命力。“短剧是新形式,没有人会否定形式,只要内容优质,从业者就会接受。”刘天池说。
而在此前,腾讯视频也出品、上线了《朱雀堂》,该剧为横屏短剧,由实力演员万茜、秦俊杰领衔主演。故事聚焦民国时期的上海滩,三位背景迥异的年轻人因一桩离奇连环案结缘,组成破案小队,共同揭开“朱雀堂”背后的惊天阴谋。
对于“鼓励支持优秀微短剧进入电视播出”这一政策将如何落地,孙俊杰指出,政策落地的难点主要在于短剧内容的适配性。他解释,日常网络、小程序平台播放的短剧与电视台播出的版本存在显著差异,需要在节奏、人设、情节爆点及故事题材等方面进行调整,这对部分已习惯夸张化叙事的短剧制作公司而言,可能构成挑战。此外,电视观众与短视频用户群体画像迥异,因此内容把控及审核标准也将更为严格。
成本是政策能否落地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尽管利润较薄,但短剧能够快速崛起,关键在于商业模式成立。反观电视台,则面临年轻用户流失及品牌价值稀释的压力,其传统商业模式已难以支撑长久发展。最终政策能否有效落地,还需关注后续细则及配套扶持措施的出台。”上述头部短剧制作公司人士表示。
向凯也认为,政策本意虽好,但在落地时仍面临创作资金来源的难题,其中,电视台的生存困境是制约微短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电视台在过去几年持续面临生存压力。无论是启动微短剧项目、自主生产微短剧,还是采购微短剧,都需要资金投入。对于二三线地方电视台而言,这种压力尤为巨大,若缺乏财政支持,这些电视台将很难创作出优质微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