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午后,蝉鸣阵阵,在国家能源集团国神府谷公司三道沟矿区污水处理站厂房周围,曾经一片闲置的荒地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架上的黄瓜垂挂如翡翠,架下的生菜绿得发亮,垄间的西红柿缀满枝头,玉米秆挺拔如剑……这片由矿区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开垦的“绿色菜园”,不仅为大家送上了清甜可口的时令蔬菜,更以“中水灌溉、生态种植”的模式,成为矿区践行绿色矿山建设的生动注脚。
“以前这片地杂草长得比人高,风一吹到处是尘土。”污水处理站职工李青宇回忆起去年的景象,语气里满是感慨。作为矿区环保设施的重要一环,污水处理站承担着净化生活污水的重任,而其周围近2亩的闲置土地,因常年无人打理,逐渐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转机始于一次职工座谈会。“咱们处理后的中水水质达标,能不能用来做点啥?”“这片荒地空着可惜,要是种上菜,既绿化环境又能吃口新鲜的。”几句闲聊中,一个大胆的想法渐渐成形。在府谷公司工会和机电队分工会的支持下,一场“认领荒地、共建菜园”的倡议迅速得到响应,多名职工主动报名,利用下班后和周末时间,开启了“开荒大计”。
开荒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土地板结严重,大家就轮流扛着锄头翻地,汗水浸透工装也没人喊累;石块、砖块遍布,职工们蹲在地上一块块捡拾,手指磨出了茧子;缺乏农具,职工自己加工焊接锄头、镰刀,有人网购了菜苗和种子。“最忙的时候,每天下班后,这里就像‘义务劳动现场’,大家分工明确,翻地的、平地的、起垄的,热闹得很。”负责菜园统筹的郭师傅说,为了不影响本职工作,大家特意错开休班时间,把劳动安排在业余时段,“早上提前半小时到岗,先去菜园浇浇水;下班后拎着水桶除除草;晚上再看看菜苗长势,一天不耽误工作,还能锻炼身体。”

图为该公司职工在菜园子打理绿植
三个月的忙碌后,荒地渐渐显露出“菜园”的模样:整齐的菜畦划分出十几个地块,分别种上了西红柿、黄瓜、生菜、辣椒、玉米等十余种作物。职工们还自发制作了“责任牌”,谁负责哪块地、种了啥品种、预计收获时间一目了然,既培养了责任感,也让这片土地成了矿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走进菜园,最引人注目的不是挂满枝头的果实,而是地头那根连接着污水处理站的管道——这里的蔬菜,喝的全是经过处理的中水。
“咱们污水处理站每天能处理近500方水,达标后主要用于矿区绿化灌溉、生活区冲水、车队冲洗车辆、电厂循环用水等等,富余的中水正好能‘喂饱’这些菜。”李青宇拿起一个刚摘下的西红柿,擦了擦就咬了一口,“你尝尝,比市场买的甜多了!这水中的COD、氨氮等指标都远低于国家标准,用来灌溉完全没问题,还含有少量植物需要的微量元素呢。”

图为该公司职工采摘作物
中水的循环利用,不仅让闲置土地“活”了起来,更让绿色矿山建设有了具体的落脚点。矿区环保科负责人算了一笔账:菜园每月消耗中水约30方,相当于节约了同等量的自来水,同时减少化肥使用量约50公斤;而蔬菜的收获,也减少了矿区食堂的采购量,形成了“污水处理—中水灌溉—绿色种植—职工受益”的闭环链条。
到了丰收时节,职工们趁着闲暇时间忙着采摘,欢声笑语洒满菜园。
“这根黄瓜刚摘的,脆甜!”李青宇将带着水珠的黄瓜递向身边的同事。他以前从没种过地,如今却成了菜园里的“技术骨干”,说起种菜经头头是道:“黄瓜要搭架通风,西红柿要掐尖打杈,生菜要勤浇水……这些都是跟着老师傅们学的,现在回家都能给爸妈露一手了。”
采摘的蔬菜被带回宿舍,当天的晚餐就多了几道“菜园特供”:清炒生菜、西红柿炒蛋、凉拌黄瓜……看着餐盘里自己种的菜,职工们吃得格外香。“以前总觉得食堂的菜少点‘家的味道’,现在吃着自己种的菜,心里踏实又暖和。”老矿工张小明说,上周他特意把刚摘的玉米带回家给孙子,孩子啃得满嘴是粒,一个劲问,“爷爷,这玉米怎么这么甜呀?”

图为该公司员工查看作物长势
除了满足职工舌尖上的幸福,菜园更成了凝聚人心的“粘合剂”。不同岗位的职工因种菜结缘,工作上遇到难题时,在菜园里一边除草一边交流,往往能找到解决办法;年轻职工向老师傅请教种植技巧时,也顺便学到了不少工作经验。“以前下班就各回各宿舍,现在大家总惦记着菜园,一起干活、一起分享,感觉像一家人一样。”张小明介绍,这片菜园不仅产出了蔬菜,更收获了团结与温情。
如今,这片职工菜园已成为矿区绿色矿山建设的“活教材”。沿着菜园旁的小路往前走,污水处理站的出水口处,锦鲤在清澈的池中游弋——这里正是利用中水打造的“人工湿地景观”。“菜园是职工自发的绿色实践,而矿区则在系统性推进生态治理。”矿区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矿区先后实施了矸石山复绿、矿井水深度处理、厂区绿化提升等工程,绿化覆盖率从35%提升至48%,获评“绿色矿山”称号。
职工的“种菜热情”也在不断延伸。有人提议在菜园旁种上果树,打造“果蔬共生”生态区;有人建议收集雨水,建设小型蓄水池,实现“中水+雨水”双水源灌溉;还有人主动学习无土栽培技术,想在温室大棚里尝试种植反季节蔬菜。“以前觉得绿色矿山是‘高大上’的工程,现在发现,只要有心,每个人都能成为绿色发展的参与者。”张小明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菜园里,给翠绿的菜叶镀上一层金边。职工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又提着水桶来到菜园,为蔬菜浇上最后一遍中水。水珠在叶尖滚动,折射出矿山的绿色希望。这片由勤劳双手开辟的菜园,不仅见证着职工们的智慧与汗水,更书写着新时代矿山从“黑色开采”到“绿色发展”的转型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