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湖北做大做强武汉中心城市,推动汉襄宜都市圈能级跃升,县域经济不断壮大。
8月20日,湖北省发改委副主任毛明天在湖北决胜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湖北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经济增长总量指标,经济总量跃上6万亿新台阶,占中部地区的比重由“十三五”末的19.5%提升至2024年的20.9%。
这得益于湖北全力推动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发展。特别是随着今年底沿江高铁汉宜段、襄荆高铁的全线贯通,武汉、襄阳、宜昌“1小时高铁圈”即将形成,汉襄宜“金三角”集成效益将进一步彰显。
武汉市发改委主任王洋介绍,武汉都市圈累计打通断头路瓶颈路32条,鄂州花湖机场与武汉天河机场形成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光谷科创大走廊加快推进,带动武汉都市圈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跨入万亿级,黄石、黄冈、鄂州、咸宁、天门、仙桃离岸科创园(中心)相继投入运营,1062项民生服务事项实现“一圈通办”,公积金互认互贷率先突破。2024年,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达到3.6万亿元,占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比重提升至29%。
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武汉不断加强与长沙、合肥、南昌等中部省会城市在交通、科技、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合作。2024年以来,中三角集装箱航线累计开行1490航次;与湖南建立科技领域专家资源共享机制,与南昌建立科技项目互评机制,推动跨区域知识产权执法联动和保护资源共享。下一步,将支持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湘江西岸科创走廊和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联动发展。
毛明天介绍称,“十四五”期间,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不断壮大,“汉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宜荆荆磷化工产业集群加快成长,襄阳、宜昌经济总量连续跨越两个千亿台阶,双双突破6千亿,居中部非省会城市前两位,带动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发展成势见效。
襄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孟艳清在发布会上介绍,襄阳市经济总量四年实现两连跳,在2021年和2024年分别突破5000亿元、6000亿元,居中部非省会城市前列,连续7年位列全国城市50强。新能源乘用车整车制造实现零的突破,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健康、现代化工等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提升至40%以上,去年首次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50强。国内知名度持续扩大,全年接待游客连续两年突破1亿人次。
“十四五”期间,襄阳区域引领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全市铁路通车里程达到873公里,呼南高铁襄荆段开通在即,形成五向高铁格局(武汉、西安、郑州、重庆、荆门五个方向);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29公里,建成“三纵两横一环两支”高速公路网;汉江襄阳段航道建设融入长江和“汉湘桂”两大黄金水道,实现千吨级船舶通江达海,有望在“十五五”中期达到2000吨级的通航。
产业协同方面,襄阳会同武汉、十堰和随州打造“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联合宜昌、荆门、荆州共建“国家级磷化工循环产业集群”,引进总投资200亿元的兴发保康谷城磷化工产业园、总投资300亿元的湖北联投磷煤氟产业基地等一批重量级项目;携手随州率先建成全省首个跨市域新型电力系统,实现新能源在鄂北地区就地消纳与平衡。
作为宜荆荆恩城市群“群主”,宜昌加快建设“当枝松宜东”百强聚集区,共同培育宜荆荆磷化工循环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3000亿元。去年,宜荆荆恩城市群经济体量达到1.38万亿,占湖北全省比重达到23%。
宜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伟营介绍,“十四五”以来,宜昌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产业发展赛道从“化工围江”转换到生命健康、精细化工和新能源产业,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91亿元,跃居中部非省会城市第1位、全国百强城市第48位,较“十三五”末前进5位。
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毛明天介绍,“十四五”期间,湖北百强县数量增加到8个,总数全国第4、占中部地区近一半,千亿县实现零的突破、有望达到4个。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7%,比“十三五”末提高3.44个百分点。荆州、孝感、黄冈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元,十堰、荆门、黄石加速冲刺3000亿元,咸宁、恩施、随州、鄂州加速向2000亿元迈进。江汉大米、潜江龙虾等品牌家喻户晓,茶叶、现代种业等十大农业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万亿元。
在做强自身的同时,湖北也注重联动周边,鄂湘赣“邻里圈”越来越紧密,“运河上的鄂湘赣”“轨道上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科创链上的中三角”“产业链上的都市圈”加快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