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海洋科学研究和产业应用正加速迈向智能化时代,AI、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融入,使海洋数据成为驱动创新的核心资源。然而,海洋数据领域仍面临“标准碎片化”的挑战,制约了技术突破和产业协同发展。
统一海洋数据标准体系已迫在眉睫。
“去海上采集一次数据,往返要花费很长时间,研究人员需要在船上生活许多天。”一位沿海省份研究机构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采集的数据极其珍贵,成本也非常高。”
他介绍说:“我们接到项目后,会根据需求出海采集数据。有时候由于天气等原因,同一地点的数据会出现偏差。”
对于这种情况,他坦言:“这很常见,通常只能在数据说明中标注,或通过计算校正后再使用。”
国家海洋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工作人员也向记者指出,各个平台同类数据结果存在差异,主要原因在于采集标准不一致,所用仪器不同,仪器精度参差不齐,以及采集过程侧重点不同。
从科研层面看,不同机构、不同平台采集的海洋数据在格式、质量上差异较大。卫星遥感、浮标、水下机器人等设备的数据接口互不兼容,分析人员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清洗、整合数据,甚至可能因数据偏差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在产业应用中,由于缺乏统一标准,航运企业、渔业公司、能源开发商等主体之间的数据难以共享流通,形成“数据孤岛”,降低了智能航运、精准渔业捕捞等场景的落地效率。
目前,AI对海洋大数据的分析同样受到数据标准不统一的制约。
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机构一名专家向记者表示:“尽管AI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表现出巨大潜力,但仍存在局限性。建议尽快制定统一的海洋数据标准和协议,鼓励跨学科研究合作,以更高效地利用AI技术挖掘数据潜力,为海洋保护和管理提供更深入的洞察和解决方案。”
统一海洋数据标准已刻不容缓。建立涵盖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分析等全链条的标准化体系,不仅能够提升数据质量与利用效率,降低科研和产业成本,更能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