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滋滋……”焊枪轻点,火花飞溅。在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全国人大代表、公司车体分厂电焊工、中国中车首席技师孙景南头戴安全帽,身着灰白工装,手持焊枪带领徒弟们进行焊接作业。
1990年,19岁的孙景南成为中车南京浦镇车辆的一名电焊工,开启了她的女“焊”子之路。从平焊、横焊到立焊、仰焊,样样苦练,高温下飞溅的焊花在防护服和手臂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印记。传统铁路客车、地铁列车、高速动车组……30多年来,孙景南专注为我国轨道交通强健“骨骼”,与同事一起完成多项轨道交通装备焊接工艺创新和技术攻关,将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国家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奋斗目标紧紧地“焊”在了一起。
作为来自车间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孙景南深入一线调研,聚焦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积极提交建议,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她提出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建议。很快,国家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就联系到她,进行商讨。令人欣喜的是,部分建议内容被采纳,如加快扩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覆盖面、支持大中型企业及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并向社会开放等举措在一些地方得到落实,为技能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印发。围绕这一主题,孙景南先后前往湖南长沙、吉林长春、江苏徐州等地企业调研。
在调研中,孙景南发现,产业工人的职业发展通道受阻,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称互认还不通畅,技能等级证书在积分落户、子女教育等政策中权重过低,一些“重白领轻蓝领”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产业工人职业的吸引力不足。
基于此,今年全国两会上,孙景南提交了关于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建议,包括构建“需求导向型”技能培养体系,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定期发布紧缺工种目录,对职业院校新设专业给予重点补贴,实施“技能升级紧急计划”;重构职业发展制度,对攻克“卡脖子”技术的技能人才给予成果转化收益相应比例分成,允许技能人才以技术入股方式参与创业等。
为了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才,2011年,公司组建了“孙景南技能专家工作室”,为公司生产一线的焊接工人提供技能提升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十几年来,她累计完成培训1600多个课时,培训青年员工近70批次,受益学员超过2000人,带领团队完成技术攻关201项、成果转化44项。2019年,工作室获得“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荣誉称号。
“尽管本职工作很忙,我还是经常走进中小学、高校宣讲,宣讲自己作为一线产业工人的成长成才故事以启迪青少年。”孙景南说,她一直在思考、探索为行业吸引更多的新鲜血液,在更多的青少年心中种下“大国工匠梦”,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产业支撑。
如今,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正在大力推进智改数转网联,生产车间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人机联手”日益常见。在完成焊接本职工作的同时,孙景南也将一部分工作重点放在推进“人机协同”和智能化生产线建设上。
“我希望广大产业工人发展有空间、事业能出彩,更好地传承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孙景南表示,“作为一名工人代表,我将继续为基层产业工人发声,推动一线职工在职业生涯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