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8月21日讯 信评机构二季度“成绩单”出炉。
今日,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发布了2025年二季度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以下简称“通报”)。根据通报,二季度评级机构承揽的债券产品和主体数量环比均上升,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前三大机构业务量占比近七成。另外,同一发行人评比不一致率环比下降,减少了评级偏差。
二季度,15家评级机构共承揽债券产品3201只,环比上涨22.69%;共承揽主体评级3905家,环比上升77.50%。在一季度的通报中,15家评级机构共承揽债券产品2609只,环比下降4.92%;共承揽主体评级2200家,环比下降21.06%。
从业务集中度看,排名前三评级机构的业务量占比分别为30.66%、26.29%及12.20%,合计占全市场69.15%(本次通报未具体透露排名前三机构的名字)。根据一季度的通报,排名前三的机构是中诚信国际、联合资信与中证鹏元,业务量占比分别为33.92%、20.9%、13.02%,合计占全市场67.84%。二季度,评级机构的业务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2022年8月,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的正式实施,推出“取消强制评级要求”、“定期披露评级质量检验结果”、“强化市场监督和约束”等重要举措,颠覆了评级行业原先的商业模式,倒逼评级机构提升评级质量。
三年来,评级大幅调整情形变少,评级机构加速向投资者服务转型。根据媒体报道,已有头部信评机构近期开始试水“一页纸”信用评级报告,获取完整报告需注册会员。
二季度,评级机构共对85家发行人进行了87次评级调整,同比增长6.10%,另有12家发行人被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1家发行人被调出信用评级观察名单。其中,正面调整37家,包括级别上调34家,展望上调3家。负面调整48家,包括级别下调45家,展望下调3家。
图:二季度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人评级调整家数

(资料来源:中证协,财联社整理)
二季度,发行人更换评级机构的现象增多,且更换评级机构后级别上调率环比上升。二季度,共有158家发行人变更评级机构,环比增加44家。其中,14家发行人的新承做评级机构所给级别高于原级别,环比增加6家;上调率8.86%,环比增加1.84个百分点。级别上调的现象多发生在发行人将评级机构更换至小评级机构以后。
值得注意的是,二季度同一发行人级别不一致率环比下降。根据通报,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共有840家发行人获得2个及以上评级机构出具的主体评级,占存续有评级债券发行主体的16.51%;其中49家发行人的评级结果不一致,不一致率为5.83%,环比下降1.27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指出,多家评级可以减少评级虚高现象,强化底层资产风险揭示。而信用评级不一致率下降意味着评级结果更具代表性,减少了因不同机构判断差异导致的评级偏差,投资者可以根据更一致的评级结果做出更准确的投资决策。
2024年3月,交易商协会发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自律指引》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信息披露指引》。为保障两项规定的实施,2025年5-6月,交易商协会重点就信用评级机构信息披露和内控制度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排查。
通报指出,各评级机构已基本按照规则要求构建起了覆盖评级业务全环链的内控制度体系,进一步明确作业标准和管理安排,持续强化内部监督管理、指导评级工作有序开展。
交易商协会和证券业协会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协同加强评级行业自律管理。信用评级机构应当完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机制,不断优化评级技术体系,依法合规开展信用评级业务,切实提升评级质量和投资者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