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21日电(方经纶)8月21日,在2025中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新闻发布会上,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秘书长吴赴清表示,目前,生物制造领域已经进入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加速的关键阶段。
吴赴清指出,为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行业各方应该着力推进“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要素配置水平”“构建友好应用环境”等三方面工作。
吴赴清表示,生物制造产业天然具有知识密集型特点,目前发展生物制造产业仍有一些核心技术需要各方协同攻关。比如在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和成本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菌种、新型基因编辑技术、高性能生物反应器制造技术等方面,行业各方应该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
生物制造技术的发展要经过基础研发、中试放大到规模化生产等步骤。吴赴清表示,这需要科研机构、行业企业、投融资机构、科技服务业机构等各方协力推动,建议科研机构联合创新企业等共同搭建创新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的平台,让实验室研究与中试验证之间衔接更加通畅。生物制造领域创新周期长,因此更需要“长线资金、耐心资本”进入。
吴赴清同时表示,未来,生物制造对传统制造模式的优化与更迭将成为趋势,各种新成果、新产品将不断进入市场,建议各方携手,共同推动新产品安全评价和市场准入等相关标准制度的完善优化,营造更加宽容的政策环境,让更多创新成果和新产品能快速进入市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产品和新标准。
据介绍,清华大学是较早进入生物制造领域的高校之一,多年以来深耕合成生物和生物制造领域,主要在构建跨学科交叉创新体系、推动原始创新突破、贯通产学研用价值链等方面展开工作。“下一步,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将和各界一道,针对自主知识产权底盘菌种、关键核心技术、高端装备开展协同攻关和成果转化,持续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共同推动生物制造产业的创新发展。”吴赴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