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张晓慧深圳报道
工作日早上九点半,莲塘口岸周边的菜市热闹非凡,拎着小推车的香港顾客已经开始了一天的采买;几公里外的罗湖区人民医院,同样忙碌,不少科室前都能看到跨境就医的香港患者的身影。
今年以来,深港通关人数不断刷新记录。上半年,罗湖口岸查验出入境旅客超3370万人次,位居深圳各口岸第一;莲塘口岸出入境人数屡破新高。

(莲塘口岸;图/罗湖发布)
巨大的“流量”不断为口岸城区衍生出新的机遇,在深圳罗湖,香港人的消费地图从吃喝购物延伸到旅游,从扎堆口腔诊所到遍布医院全诊室。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坐拥三个陆路口岸的超级节点,罗湖与香港也在产业上不断“靠近”。随着北部都会区推动香港发展重心北移,链接深圳打造科创重地,罗湖亦提出焕新产业结构,加码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战新产业。
罗湖最新规划显示,紧邻罗湖口岸的“过境土地”B1地块将建设深港生命健康产业园,项目规划约30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将打造弹性多元化、适配研发和轻生产等全产业链环节的产业空间。
从“一小时生活圈”的消费半径,到医疗规则的无缝衔接,再到北部都会区与罗湖产业规划深度契合,罗湖与香港的合作迈入双向奔赴、规则互通的“4.0时代”。打造港人"北上生活"首站的同时,罗湖更在构建深港资源配置的全新试验场。
深度切入“离港生活圈”
7月13日,罗湖口岸单日出入境客流达29.7万人次,创恢复通关以来历史新高;进入8月以来,莲塘口岸已多次刷新单日客流记录。
从香港旺角出发,搭乘港铁,仅需一小时即可到达罗湖口岸;如果从不远处的深圳莲塘口岸过关,则有多条公交线路直达香港市内。
汹涌的通关人潮背后,两个口岸所在罗湖区成为近半数香港人来深第一站。以口岸向周边辐射三公里,罗湖集聚了港人钟爱的口腔诊所、大型购物中心和医院,自然而然构建起香港人的离港生活圈。
“目前港客基本占到商场整体客流的30%左右。”今年4月30日开业罗湖益田假日广场距离罗湖、莲塘口岸的车程都在20分钟以内,益田假日广场营销总监马凤向南方财经介绍,商场有4成左右业态为餐饮,主打多样的地方风味,不少餐饮首店成为吸引港客的利器。
马凤注意到,除了吃喝,香港客人的需求正在向外延伸,比如,年龄偏大的香港市民除了吃饭以外,还有高品质的购物需求,超市负一层的罗湖首家“胖东来版”永辉超市成为他们的“心头好”;而带娃家庭则需要兼顾儿童的需求,能让孩子撒欢玩一整天的米兜乐园成为父母们的遛娃主场。

(益田假日广场米兜乐园;图/罗湖发布)
北上消费火了两年后,香港人显然已经不再满足于吃喝,逐渐扩大着在深圳的生活半径。
2025年的罗湖深港文化月,罗湖策划了深港骑行、宠物派对、电竞赛事等多样的活动,深港两地的参与者们一同骑过环深圳水库绿道,在东湖公园和猫猫狗狗玩耍,也在笋岗云街热血竞技。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香港市民进一步感受到罗湖一半山水一半城的文旅资源,体验笋岗空中连廊、云街这样的罗湖新地标。”罗湖深港现代商贸业升级发展区指挥部副指挥长李乾表示,希望通过骑行、电竞、宠物等年轻人感兴趣的方式,向香港市民展现一个“新罗湖”的形象。

(罗湖淘金山绿道;图/罗湖发布)
明年年底,比邻罗湖益田假日广场的艺术地标——光之殿堂即将亮相,由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打造。“这个艺术中心有礼堂、空中平台,还有音乐厅,既出片又能沉浸式体验,到时候整个片区将能填满港客两天一夜的行程。”马凤提到。
消费和游玩之外,香港人在罗湖的就医半径同样在向外延伸。罗湖区人民医院院长熊奕明显感受到,来医院看病的香港患者已经不再局限在口腔科,而是遍布各个科室,他每天接诊的做孕前超声诊断的患者中,有大约十分之一都来自香港。
罗湖区人民医院数据显示,今年1-7月,医院每月平均接待4500名左右香港患者,遍布口腔科、骨科、中医科等多个科室。
要素、规则“软联通”破冰
近日,香港大学公布的一项有关香港居民跨境使用内地医疗服务的调查研究显示,2019至2023年,使用过内地医疗的香港居民上升至60%,较2011年前增长超10倍。
“同样的质量,在深圳看病的价格可能仅有香港的五分之一左右,所以基本上每个科室都有来自香港的患者。”熊奕向南方财经分析。

(罗湖区人民医院繁体标识牌;图/罗湖区人民医院)
香港患者北上就医不再局限于“看牙”和医美,还得益于深港医疗系统在规则和机制联通上取得的突破。
2024年9月,罗湖区人民医院获批成为第三批“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熊奕介绍,这使得海外新药、新医疗器械能够较快地应用在内地的临床医疗中。据了解,目前罗湖区人民医院已引进磷酸芦可替尼乳膏、瑞玛奈珠单抗等2款港澳药品,以及“人工耳蜗植入体”“Nucleus 8声音处理器”等器械,服务患者超120人次。
2024年,《罗湖区建设具有全球资源配置力的深港融合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发布,提出打造“产业、规则、要素”链接地。
就在7月份,深港医疗联通再度取得新进展,罗湖成为深港中西医跨境转介合作的首个试点区,民建联振兴中医药工作小组、香港注册中医学会、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希华爱康健医院将共同构建合作平台,探讨和推进中西医跨境转介合作。
未来,不仅香港患者来深圳看病更方便,内地患者也将有更多途径接受香港医生的诊疗。熊奕告诉南方财经记者,罗湖区人民医院已经与多家香港医疗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将有更多的深圳患者能够通过跨境远程门诊接受香港医生的诊疗。
除此以外,南方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已经有香港的保险机构与罗湖区人民医院做好系统对接,为下一步跨境保险直赔做准备。
港罗产业“南北轴”共振
2021年,香港发布《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发展重心突破维港都会区,北上衔接深圳,建设北部都会区,提出打造“南金融、北创科”的新产业格局。香港《行政长官2024年施政报告》再次强调,北部都会区是香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指出,北部都会区的提出与践行,标志着深港合作迈入4.0版本,涵盖产业、市场规则、民生生活三个方面的融合。
在4.0的进阶合作中,香港“北上”开拓产业格局,毗邻香港、坐拥三个深港通关口岸的罗湖亦迎来“南下”发展新机遇。
按照北部都会区规划,香港将在覆盖罗湖辖区三个口岸的区域打造口岸商贸及产业区,重点包括商贸、金融、零售等口岸经济,现代物流、先进制造业等新兴产业。
这与罗湖的产业规划不谋而合,2023年,罗湖提出创建“三力三区”,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即是“创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力的深港融合发展先行区”;产业规划上,罗湖将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位为“主攻赛道”。
“北部都会区建设的关键是产业化。”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曾指出,深港彼此之间互为内生变量,互补性强,加总形成的产业结构较为平衡,竞争力处于世界顶尖水平。
围绕产业进行的一些变化已经在距离香港北部都会区最近的口岸周边悄然发生。
由深圳河治理截弯取直后产生的“过境土地”B1地块因毗邻罗湖口岸备受关注,该地块总用地面积10.02万平方米,规划约30万平方米的“通用型”产业空间,目标打造深港生命健康产业园,并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创新政策机制。

(“过境土地”B1地块效果图;图/罗湖发布)
南方财经从罗湖深港现代商贸业升级发展区指挥部了解到,这块土地目前处于“净地”状态,正在和一些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企业进行接洽,将精准聚焦生命健康前沿领域,积极联动毗邻的香港沙岭数据中心,打造深港AI跨境应用的首选试验场,致力成为全球顶尖科研机构与行业龙头企业的跨境合作平台与创新共同体。
与此同时,莲塘口岸附近的第七工业园等一批老旧工业区正在进行升级焕新;定位为“精品商务口岸”的文锦渡口岸在货运功能转移后,将对超过20公顷的土地进行升级开发。
“目前在规划层面上,香港和罗湖的产业方向是一致的,我们正在积极推动两地在新兴产业上的相互衔接。”李乾介绍,下一步,罗湖将继续推动深港两地产业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