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发睿能)向港交所呈交了IPO(首次公开募股)申请文件,中信建投国际、华泰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
公司拟将IPO募集资金净额的约60.6%用于建立及升级印尼基地、约15.2%用于研发适用于开发光伏电池片产品的先进技术、约15.2%用于提升及优化国内及海外销售渠道,剩下约9.1%的募集资金净额将用于营运资金和一般公司用途。
公司为全球第三大N型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一种先进N型硅片电池技术)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过去三年,英发睿能的原材料成本占销售成本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且公司的存货金额和存货周转天数呈逐年增长趋势。
N型TOPCon电池片的营收占比超95%
申请文件显示,英发睿能成立于2016年,是专业光伏电池片制造商。公司自成立起即专注于光伏电池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英发睿能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销往全球市场的产品覆盖P型和N型电池片。同时,在N型TOPCon电池片基础上,公司布局了新一代N型xBC电池片技术路线。
申请文件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称,按2024年的出货量计,英发睿能是全球第三大N型TOPCon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全球市场份额达14.7%。今年前四个月,英发睿能的产能主要包括N型TOPCon电池片32.7GW年产能。
截至2025年4月30日,英发睿能产能均已转换为市场主流的182mm(毫米)型号及以上大尺寸电池片。英发睿能在四川宜宾前瞻性地布局了较大规模的先进电池片产能,充分利用宜宾的光伏集群红利及优质区域资源,与同样在宜宾开展业务的产业链上下游厂商深度协同。除了位于宜宾的基地外,英发睿能还在四川省绵阳市、安徽省天长市和印尼设有三座工厂。值得一提的是,其近年来获得了多家来自宜宾机构的融资。
申请文件显示,2022年6月以来,英发睿能获得了四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宜宾高投、宜宾睿能投资、宜宾高投产业、宜宾绿能、国家绿色基金、东合创投、建鑫投资等。
2022年~2024年及2025年前四个月(以下简称“报告期内”),英发睿能主要通过P型PERC(发射极和背面钝化电池)电池片和N型TOPCon电池片产生收入。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信息,2025年8月,英发睿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N型xBC电池片商业化的光伏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
具体来看,2025年前四个月,英发睿能来自N型TOPCon电池片的营收占比已经从2023年的7.1%提升至95.5%。
原材料成本占总销售成本超80%
报告期内,英发睿能营收分别约为56.43亿元、104.94亿元、43.59亿元和24.08亿元;同期,年/期内利润分别约为3.50亿元、4.1亿元、-8.64亿元和3.55亿元。今年前四个月,英发睿能营收同比增长约111%,净利润止亏转盈。
报告期内,英发睿能前五大客户贡献的营收分别为28.08亿元、59.23亿元、23.84亿元及9.51亿元,分别占对应期间总营收的49.7%、56.5%、54.7%及39.6%。同期,来自最大单一客户的营收占比分别为19.7%、24.4%、20.5%及12.2%。
英发睿能的前五大客户几乎均为中国光伏组件制造商。就海外客户而言,英发睿能报告期内的主要海外市场为印度及越南。此外,英发睿能的海外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3.2%上升至今年前四个月的24.5%。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报告期内,英发睿能的原材料成本占了公司总销售成本的绝大部分。具体来看,报告期内,原材料成本分别为45.67亿元、84.66亿元、36.95亿元、9.3亿元及14.79亿元,分别占相应期间总销售成本的91.9%、88.4%、78.9%、76.9%及80.6%。其中,硅片及银浆等原材料占总销售成本的50%以上。因此,英发睿能面临硅片、银浆等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公司还明确提及,在报告期内,其原材料价格经历了大幅波动,公司无法保证能够完全抵消原材料成本的波动。
存货金额、库存周转天数均呈增长趋势
记者还注意到,报告期内,英发睿能的存货金额分别为2.65亿元、2.77亿元、11.53亿元及13.46亿元。同期,公司的存货周转天数分别为15天、10天、47天及63天。
英发睿能在申请文件中称,报告期内存货金额的增加主要是随着印尼基地一期投产,原材料需求增加,以满足该基地的生产需求并促进硅棒拉制生产,而这需要大量存货储备来支持提升的产能及持续的生产活动。同时,由于新建生产基地产能扩大及产量增加,导致制成品数量上升。
公司称:“我们无法保证存货管理系统将持续有效且始终维持最佳存货水平。产品销售前,我们需要预估产品需求,而由于存在不确定性,需求估计可能出现偏差。若产品的市场需求意外下降,可能导致存货过剩;同时,存货不足则可能使我们错失销售机会。未能充分管理存货风险可能导致存货过时、存货减值或存货撇销。”
而对于存货周转天数的增加,英发睿能称有三个原因,一是扩大了硅棒拉制的投产规模,因此增加了原材料存货以满足未来的生产需求;二是下游厂商之间的全行业竞争态势激烈,导致存货周转放缓;三是拓展了海外销售业务,与国内销售相比,其交付周期更长。
针对公司未来计划通过何种措施降低原材料成本、存货金额及存货周转天数等方面的问题,8月21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向公司官网提供的邮箱发送了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未获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