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惠保险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也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普惠保险产品从最初的农业保险和大病保险逐渐扩充至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即“惠民保”)、普惠家庭财产保险等,产品种类持续丰富。
当前我国普惠保险已从“广覆盖”迈向“高质量”阶段,但目前面临指标体系缺失、创新模式单一、可持续性不足等挑战。8月20日,在“构建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国际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共同探讨如何提升普惠保险可持续性、如何让普惠保险更普惠。
产品扩容,精确性有待提升
近年来,我国普惠保险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产品类型从最初以农业保险和大病保险为主,逐渐扩充至惠民保、普惠家庭财产保险、新市民普惠保险、普惠学平险等。当下,普惠保险的服务对象已涵盖了小微企业、老年人、农民、新市民、低收入人口、残疾人等人群,产品种类也囊括了农业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财产保险等多个险种。致力于让更广泛的人群和家庭能以可负担的成本获得必要的风险保障。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普惠保险整体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面临诸多挑战。比如社会公众的认知度、信任感仍然有待加强。部分领域以及产品服务精准性、可及性尚需提升,风险管控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还需要加强。
尽管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但在保险深度与保险密度方面,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对保险市场的增长发展,以及特定人群的风险保障构成挑战。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学术顾问徐敬惠直言:“普惠保险想保费水平低、保障水平高、保险公司盈利,这是很难平衡的一个三角。”
徐敬惠表示,对于普惠保险,通过市场化手段来满足社会普惠需求的同时,要实现保险公司可持续地经营。如果不能持续,保障服务中断,将会对被保障人群造成伤害。商业保险背后是一种信誉,是一种长期稳定的信誉,这背后需要有非常健康的运行机制,需要通过科学管理风险,优化经营效率才能确保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三方如何兼顾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普惠保险只有坚守商业属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逻辑,按照保险原理和经营规律,以科学合理的定价,提供合适的风险保障,以及通过科技赋能来低成本筹资运营,充分发挥好保险的功能与作用,来解锁“不可能三角”之困(低保费、高保障、多盈利)。
从供给的角度,中央财经大学国家风险治理与保险服务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晓林认为,普惠保险一方面要保证充分的保险产品供给,增加服务覆盖率、可及性以及可负担性;另一方面要尊重消费者通过市场行为作出恰如其分的保险保障方案选择,以保证资源的充分适配,从而实现普惠保险较高的保障效率。
“市场行为可以让消费者更有针对性地选择保障方式;供给更充分,让社会去选择,是市场经济框架下,效率最高的资源适配方式。”李晓林如是分析。同时,李晓林建议,监管可以出台一定措施,对普惠保险的区域、群体、范围进行引导,增加可及性,包括范围可及和购买力相适。
除了市场调节与监管的协同,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认为,在早期阶段,普惠保险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政府、商业保险和社会力量各司其职,共同发力。
在实现路径方面,徐敬惠提出具体建议,他表示,解锁普惠保险“不可能三角”,首先发挥风险减量管理功能,降低风险成本,把风险减量做在前面,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和损失率,就可以降低赔付。同时,发挥长期保障服务功能,通过时间价值平衡短期成本与收益的关系,通过长期服务积累客户数据,优化风险评估,同时还可以通过资金的长期运作获得投资收益。这样就能够弥补短期可能带来的承保亏损。此外,通过科技智能服务降低运营成本是关键支撑。
从政策监管层面,金融监管总局人身险司监管三处处长陈剑在会上透露,下一步,监管部门将鼓励广大保险公司继续丰富普惠保险的产品供给,通过加强数据运用、强化监管激励等手段提升普惠保险服务的质效,聚焦防范风险,统筹把握发展和安全。
“只要我们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强化协同联动,就一定能够推动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陈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