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银行体系仍然有待完善,大中小银行之间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竞争,一些优质的中小企业客户往往被大银行 ”掐尖“,从小银行的客户成为大银行的客户,这使得原本以这些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银行经营更加困难。”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尹艳林告诉记者。
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行中国经济的新挑战与必要改革暨《深层次改革:中国经济的难题与突破》新书悦读会,尹艳林在问答交流环节就中小银行改革化险话题回答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尹艳林认为,深化中小银行机构改革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大中小银行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让不同类型的银行为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提供服务。
尹艳林在书中指出,从目前的改革趋势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正在逐渐由小变大、由乡转城,机构在减少,层级在提高,对于加强管理、控制风险是必要的。但如果离农村越远、为乡村提供金融服务可能就难。从长远讲,未来还是要给予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更多差异化的政策支持,完善内部治理,提升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尹艳林还称,从改革方向看,要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需要建立满足大小不一、适应多样化市场主体金融服务需要的银行体系,改变目前“大银行服务小企业”的金融结构,提升金融的稳健性。同时,中小银行要坚守定位,服务于社区、服务于地方。近年来,我们的中小银行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风险、问题,除风险控制能力较弱、有的历史包袱比较重外,还因为脱离了社区、乡村、地方,内部治理失效,大而不当,没有真正成为服务社区、服务当地的银行。
尹艳林强调,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金融强国的角度出发,中小银行还是要在改革中促进发展。当前,强调改革化险是必要的,但要适时加快从化险转向改革发展,通过发展来促进行业问题的解决。例如,自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原银监会《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以来,截至2025年8月,全国已有19家民营银行开业运营,但经营业绩出现明显分化,头部民营银行发展迅速、盈利稳健,排名靠后的则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随着宏观环境改善和金融风险收敛,需要继续鼓励民营银行发展,改善民营银行经营条件和政策环境,允许适当增开营业网点、分支行,更多下沉社区、民众。鼓励民营银行探索创新“大存小贷”、“个存小贷”等差异化、特色化经营模式,提高与细分市场金融需求的匹配度。
(记者注:“大存小贷”是指存款限定下限、贷款限定上限的经营模式,“小存小贷”模式是指限定存贷款上限的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