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天津证监局披露了一起“老鼠仓”案。一位名为李丹的基金经理在2022年3月22日至2024年2月8日期间,控制他人证券账户从事与基金未公开信息相关的交易活动,被监管局处以60万元罚款。
根据行政处罚决定书,2013年12月9日,李丹入职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16年2月3日至2024年2月8日,李丹担任某基金的基金经理。2022年3月22日至2024年2月8日期间,李丹控制“王某”证券账户从事与基金未公开信息相关的交易活动,李丹作出交易决策,指示杨某尘具体实施下单操作。
相关交易与基金发生交易趋同,趋同买入股票41只,趋同买入股票占比74.55%,趋同买入金额3311.97万元,趋同买入金额占比72.77%,交易结果为亏损。
天津证监局表示,上述违法事实,有公司情况说明、基金交易资料、相关人员询问笔录、微信聊天记录、证券账户资料、银行交易流水、交易所计算数据等证据,足以证明。李丹的上述行为违反了《基金法》第二十条第六项的规定,构成《基金法》第一百二十三条第一款所述的违法行为,最终,天津证监局决定对其处以60万元罚款。
界面新闻记者发现,此次被罚的当事人指向国寿安保基金前基金经理李丹。李丹在2013年入职国寿安保基金,2016年2月3日至2024年2月8日管理国寿安保核心产业,这也是她管理的第一只公募产品。从业绩表现来看,李丹管理国寿安保核心产业8年的任职回报为-7.77%。
公开资料显示,李丹在国寿安保基金共管理过7只公募产品,产品类型主要为灵活配置型和偏债混合型,在2020年四季度管理规模一度超过20亿元。除国寿安保核心产业任职期间业绩为亏损外,另一只名为国寿安保裕祥的偏债混合型基金在其2022年2月24日至2023年3月27日管理期间业绩也为-8%。
2024年,李丹逐步卸任其管理的多只基金。至2024年9月4日,随着其最后一只在管基金——国寿安保稳信的离任公告发布,李丹正式结束其基金经理任职。彼时,国寿安保基金给出的离任原因为“根据公司工作需要和人员配置状况”。
对此, 国寿安保基金对界面新闻记者回复表示:“该名前员工所涉及到行政处罚的相关事项,系其个人行为。下一步,国寿安保基金将持续推进合规文化建设,推进公司高质量发展,坚决维护持有人利益,一如既往地为持有人创造更多价值。”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近年,“趋同交易”已成监管打击重点。所谓趋同交易,就是指证券从业人员在机构操作前后,使用其个人控制的账户或者泄露给他人,买入或卖出相同股票的行为,以谋取不正当利益。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22号)第四十五条明确,“基金管理公司应当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规定,建立科学合理、控制严密、运行高效的内部监控体系,制定科学完善的内部监控制度,保持经营运作合法、合规,保持公司内部监控健全、有效”。
“趋同交易主要是基金经理在操作之前,就用自己家人或亲戚的账户提前买入或卖出,随后再用自己管理的基金去操作,期待通过时间差牟利。 也就是常说的‘老鼠仓’。”某公募副总经理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老鼠仓”为什么那么难管?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这和“老鼠仓”的形式多样有关。除了个人单独交易,还有从业人员共享信息、交换信息、合谋从事非法交易等。“虽然公司已经将全体投研人员的配偶、父母的个人账户信息都收集了,但是有些趋同交易的账户可能是朋友、其他相关亲属等,短时间内很难发现。”某头部公募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该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具体到日常的投资活动中,公募均采取资产分离、岗位分离的制度。基金资产和公司资产、不同基金的资产和其他委托资产是不同账户独立运作,分别核算。此外,投资、交易、清算、基金会计和公司会计等重要岗位也进行物理和人员隔离,不得有人员重叠。比如,交易室是独立的,在开盘期间,基金经理和研究员都需要上交手机。此外,公司还有督察员和独立的监察稽核部门,保证内控制度的落实。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现有的内控和监测手段仍存在滞后性,导致隐蔽操作有机可乘。 ”上述公募高管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再加上社交网络的发达,有些心存侥幸的投研人员会通过各种方式隐蔽操作、传递未公开信息,这也让内控制度存在疏漏。
随着近年来监管趋严、技术手段提高,“老鼠仓”等违规交易的隐蔽空间被大幅压缩,违法成本显著提升。据天相投顾统计,2024年基金年报披露显示,2024年受到稽查或处罚的基金公司达35家,规定制度执行不严、内部控制不健全成为高危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