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在2022年推出“高才通”签证政策,吸引人才来港。近期,首批“高才通”人才的签证陆续到期,根据特区政府本月公布的数据,截至7月31日,共有约1.3万人的“逗留期限”已经届满,其中有大约7000多人提交了续签申请,续签申请率约为54%。
另外,有大约2000名持有“高才通”签证人士,其签证即将在3个月内到期,他们已经提前申请续签。因此香港特区政府入境处在今年7月底,一共收到大约9000多宗续签申请。

香港完善的生活和商业基建对人才有显著的吸引力。
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以下简称“香港劳福局”)透露,已经申请续签的人才,素质较高,这体现在他们的收入和工作范畴、年龄等。据介绍,这批人有超过一半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才,主要集中在香港最需要的科技创新、金融、商贸等领域就业。这些人才为香港带来消费力及税收贡献,更为经济注入实质动力。
香港劳福局提醒:申请“高才通”的机会,一生只有一次
香港特区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申请续签的约9000宗“高才通”个案中,已经有大约94%的申请者成功续签。据悉,申请不获批准的原因大多数为资料不完整,以及申请人未能应香港特区政府入境处的要求,补交所需文件。
“高才通”政策下的签证设有A、B、C三类。其中,C类申请者主要是来自知名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但是这类人才的申请续签率是最低的。香港劳福局认为,这在预期之内,因为C类人才的工作经验并不算多。
本周,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在公开活动中表示:“我亦希望提醒‘高才通’申请者,他们人生中只有一次申请‘高才通’的机会,假设在他们轻易地申请及取得C类‘高才通’签证后贸然放弃,我们并不会再接受他日后再采用‘高才通’的通道来港。”

在一场香港人才交流会上,前来咨询的国际和内地人才络绎不绝。
续签“高才通”人士有70%选择租房而非购房
香港劳福局指出,这批获批续签的“高才通”人才,为香港带来具体经济效益,他们普遍有可观及具竞争力的收入水平。这批人才的月薪中位数约为港币4万元,约25%的人月薪达港币8万元,有约10%的人月薪更高达港币12万元或以上。局方认为,这反映了相关人才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为香港带来了消费和税收贡献。
香港寸金尺土,市场关注“高才通”人才在香港的居住情况。根据香港劳福局的调查,有大约三分之二的获续签人士常居香港,其中有大约70%的人租房,仅有约13%买房。另外有17%的“高才通”人士住在酒店或者由雇主提供住宿。
梁振英: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不能打折促销
香港的人才政策,引起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的关注。他日前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抢人才”和相关的政策是全社会的大事,更是全新政策,动作很大,香港人关心这些政策的内容细节、成效和短、中、长期影响,包括对教育、房屋和医疗等资源的新的供需和分配,是自然不过的事。
梁振英指出,人口决定社会的一切。都说香港要有人口政策,大家要知道的是,香港最根本的人口政策,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严格规定。梁振英强调,香港地少人多,人才计划下的审批必须严辨真伪,复检要严上加严。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不能打折促销,因为政治、社会、经济、政府财政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深远。
梁振英也强调,香港经济发展的主打,无论是金融服务、贸易服务、专业服务、零售服务或旅游服务,靠的都是诚信,这是香港辛苦经营几十年形成的基石,也是香港在全国范围内的独特优势和独特作用。因此任何影响香港诚信形象的,如利用人才计划拿取香港身份证的虚假安排,都必须绝对严肃处理。

香港城市生活节奏快,居住环境相对狭小,给赴港发展的人才带来不小的挑战。
续签比例符合预期,让人才先来港探索机会
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日前表示,“高才通”续签的数字比例是理想的,符合该局的预期。孙玉菡称,“高才通”并非以工作为本,而是以人才为本,让人才先来港探索机会。他强调:“这是一个相互选择的过程。”他说,如果相关人才认为环境良好、合适,便会选择留下来。这既是对香港的考验,也是对人才的考验。
香港年轻劳动力的短缺,是促使各类人才计划出台的动因。孙玉菡说,人才通过不同的计划来港,特区政府都欢迎。但他再次亮明底线:“关键点是,他们要跟从香港的规矩,依法循规。”
●记者观察:
大浪淘沙,“抢人才”政策有优化空间
香港“高才通”计划自2022年推出以来,在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初步缓解了本地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增强了国际竞争力。然而,其在实施过程中仍有若干环节亟待优化。
首先,诚信机制尚不完善。少数申请者试图通过虚假材料或夸大资历获取签证,主管机构需建立更严谨的交叉验证机制及失信惩戒措施。其次,资历审查标准可进一步细化。再者,对企业性质的审核可更严格。部分空壳公司或非实质运营企业借“高才通”进行身份包装,而非真实吸纳人才,削弱了政策实效。
对于青年来说,香港“高才通”计划下的C类申请(针对5年内毕业的名校本科生)为吸引年轻人才提供了快速通道,但实施中也暴露出一些结构性问题,尤其在资格审核与后续发展方面。
其主要隐患在于对年轻申请者的实际能力与职业规划缺乏有效评估。C类门槛侧重毕业院校排名,但人才的专业实力与工作经验存疑。部分获批者可能仅为“学历光环”持有者,容易导致人才资源错配。此外,由于缺乏工作经验,部分毕业生抵港后,可能面临的求职困难或薪资预期落差,反不利于其长期留港发展。另一方面,该通道也存在被滥用的风险。一些人把“高才通”用作“旅游签”,或者以此作为去往海外发展的跳板,这些都与吸引人才来港稳定发展的政策初衷背道而驰。
社会对优化人才政策的呼声不断,主管机构有必要加强跨部门协作,推动“高才通”计划从数量导向转向质量与结构并重。同时,要打击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行为,确保政策能精准吸纳且留住具备发展潜力的优质青年人才,使相关政策真正服务于香港长远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