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报中证网讯(王珞)日前,据智慧互通(AICT)消息,由公司参与制定的国家标准GB/T 45224-2025《智慧城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监测技术要求》,于今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据悉,智慧互通(AICT)已在高精度人工智能(HAI)赛道深耕八年,截至目前,公司已牵头或参与完成15项智慧城市、交通及停车相关标准并全部发布,其中国家标准6项、地方标准4项、团体标准5项,为超50座城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赋能智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2022年开始,智慧互通(AICT)就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委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2022年10月,智慧互通(AICT)参与编制的首项国家标准GB/T 34680.5-2022《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5部分:交通》正式发布。
据了解,除智慧互通(AICT)外,该标准由国家信息中心、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26家单位共同参与编写。《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建立智慧城市整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细分领域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五个部分组成,其中《第5部分:交通》的目的在于给出适用于智慧城市交通的评价指标。《第5部分:交通》面向智慧城市交通领域的基础设施与装备感知、运输与出行服务、交通与运输管理、市民体验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指标说明和指标权重,规范了标准化评价体系。
在智慧城市标准方面,智慧互通(AICT)还参与了国家标准GB/T 45224-2025《智慧城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监测技术要求》的制定,这项标准于今年8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旨在解决当前交通基础设施监测设备部署不足、监测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制定该标准,全方位规范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监测的技术要求,指导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监测的实施过程,提升了监测工作的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符合新基建基础设施智能化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立起智慧停车“四梁八柱”
停车难是城市通病。2022—2024年,智慧互通作为主力成员,先后参与完成《智慧城市智慧停车》系列标准《第1部分:总体要求》《第2部分:数据要求》《第3部分:平台技术要求》的编制。该系列标准为我国在城市智慧停车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也是城市智慧停车的顶层架构设计标准,为智慧城市场景下智慧停车的规划、设计、建设及运维等提供了依据。
同时,智慧互通参与制定的GB/T 44493-2024《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交通中城市停车位匹配实施指南》,则通过“数据+算法+设备”三位一体,实现车位、车主、导航、市政设施实时匹配,解决停车难问题,促进了城市交通有序管理,降低了城市建设和管理成本,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而面对国标更新周期长,内容范围无法解决行业和地方的差异性问题,智慧互通将目光投向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用“团标+地标”打通落地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智慧互通(AICT)积极与行业协会、各地相关部门及企业合作,积极推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停车方面的相关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目前已发布的共计9项。
如在团体标准方面,智慧互通(AICT)先后参与编写了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主持的《城市智慧停车场系统建设与运营服务规范》,中国电子协会主持的《道路交通全息感知设备技术规范》和《道路交通信号优化与控制系统技术要求》,四川省照明电器协会主持的《智慧多功能灯杆》和《智慧多功能灯杆设备及材料技术规范》。在地方标准方面,参与编制了吉林省的《城市停车设施技术标准》和重庆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关键设施建设技术标准》;此外,还主持编制了深圳市的《智慧停车路内信息联网技术要求》和《智慧停车基础信息编码技术规范》两项地方标准。
据悉,下一步,智慧互通将携手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继续将一线实践凝练成标准,再将标准转化为产业动能,用不断进化的“中国标准”为全球智慧城市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