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深圳市、天津市、南宁市、上海市等多地聚焦“人工智能(AI)+制造”,围绕制造业智能化发展部署工作。
例如,8月19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了《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通过三年时间努力,本市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语料、模型、平台、场景等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成果”等目标。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AI机器人产业研究员郑扬洋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有不少地方已清晰看到AI技术持续渗透各行各业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效。多地发力“AI+制造”,顺应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趋势,有助于在制造业的新一轮重塑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与制造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国内多地以“AI+制造”为支点,通过出台新的政策举措、发布典型应用场景、开展专项行动等方式,深入贯彻国家关于推动AI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部署。
具体看,引导AI技术与当地重点行业、特色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是不少地方发力“AI+制造”的重要抓手。比如,《实施方案》强调,“聚焦集成电路、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船舶海工、航空航天、先进材料、钢铁、时尚消费品、医药制造等行业,推动企业创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4月份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的《南宁市“AI+制造”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聚焦制糖、制茶、林产品加工、有色金属、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以‘点线面’结合方式推动垂直行业大模型发展”。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地聚焦“AI+制造”作出的一系列部署,属于家门口做生意,就地取材。多地引导AI技术与当地重点行业或产业融合,可以打通当地产业“技术突破—资本赋能—产业升级”的正向循环。
伴随5G+AI数字孪生工厂、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工厂等AI技术典型应用场景在多地落地,“AI+制造”逐步向深层次扩展,已成为各路资本竞逐的新蓝海。
IT桔子(北京岁月桔子科技有限公司)数据显示,截至8月21日,年内AI领域已有投融资案件830起,其中,与先进制造相关的投融资案件共294起,涉及金额共计272.41亿元;2024年全年,AI领域共发生投融资案件798起,其中,与先进制造相关的共190起,涉及金额共计170.05亿元。AI行业的整体吸金实力已十分强大,而“AI+制造”更胜一筹。
受访专家普遍表示,资本青睐“AI+制造”主要是因为政策红利持续释放,“AI+制造”成长潜力大,溢出效应明显。同时,业内头部企业已成功验证商业模式,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
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各路资本竞相布局“AI+制造”,其中,社会资本在弥补资金缺口、推动技术成果商业变现、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力量。
7月28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强调,“推动‘AI+制造’行动走深走实,加强底座攻关和重点场景应用”。后续,如何进一步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AI+制造”行动?
张孝荣分析称,想让社会资本敢投、愿投,关键在于将风险、回报两端都捋顺。相关部门应在搭建产融对接平台的基础上,发布优质项目清单,强化信息共享,让投资方开展投资前就能看到现金流等财务信息;明确约定收益分配、亏损负担方式,让社会资本有机会“多赚”“少赔”;引进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来管理资金,做好服务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