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尚伃
A股市场成交额已连续多日站稳2万亿元,在社交媒体上,券商开户广告与中小券商“精准推送”的超低佣金信息交织叠加,市场热度与投资者入场意愿形成显著共振。
成交放量与开户热潮带来服务需求骤增,成为券商面临的一道重要“考题”:交易系统的稳定性建设,既要跟上行情升温的“快节奏”,更要守住安全运行的“稳底线”,二者缺一不可。回顾A股过往几次行情中交易放量时,券商App因承载压力激增而出现宕机、卡顿等技术故障情况,暴露了行业风险点。
为此,监管部门一向重视系统稳定性,并作出一系列制度性安排。例如,去年9月底,监管部门要求券商加强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明确提出“加大信息系统压力测试力度,重要信息系统的订单吞吐速率、成交峰值吞吐速率等指标应当在历史峰值的三倍以上,交易时段相关网络带宽应当是近一年使用峰值的两倍以上”,这一硬性标准为行业技术升级划定了清晰阈值。
也正是在政策的引导下,针对近期的市场行情,券商积极进行前瞻性布局,成功守住了交易系统的稳定:一方面,头部券商提前完成多轮系统扩容,显著提升了峰值承载能力;另一方面,针对银转时效、银转成功率、交易成功率、报盘速度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确保交易过程顺畅。
交易系统作为券商服务的“安全底线”,直接关系着投资者权益与市场秩序的稳定。笔者认为,券商不能仅满足于当下的系统稳定,而应前置性布局,配足配强信息科技力量,从多个维度持续发力,强化系统建设。
其一,技术投入要“超前布局”。券商传统集中式架构在应对突发流量冲击时往往力不从心,分布式云架构凭借强大的资源动态调配能力成为行业刚需。监管层明确鼓励券商推进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加速核心技术架构的转型升级,正是基于这一现实考量。不过,部分中小券商在本轮行情中以“低佣”策略快速拓客,但受限于资金实力,信息技术投入相对不足,其系统承载力能否跟上客户规模扩张速度,或成为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点。
其二,压力测试要“直击极限”。在满足“历史峰值三倍”基础要求的前提下,券商应进一步引入多维度极端场景模拟,通过贴近实战的测试环境,全面验证系统在极限状态下的稳定性与响应效率,确保测试结果真正具备风险预判价值。
其三,应急机制要“闭环高效”。故障发生后的黄金处置期内,券商技术团队需快速定位根源并实施修复,业务团队同步保障核心交易流程的连续性与合规性,客服团队则通过透明化沟通稳定投资者预期,三者形成合力才能将风险影响降到最低。
券商作为市场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其系统建设不仅关乎自身经营发展,更影响着投资者的信心与市场生态的健康稳定。在市场活跃度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券商系统建设不能止步于当下平稳,更需以未雨绸缪的思维构建全链条防御体系,切实为市场交易稳定保驾护航,也为资本市场稳健运行筑牢技术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