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由郑州商品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联合主办的2025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正式召开。在当天下午举办的农产品(油脂油料)论坛圆桌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围绕“全球贸易摩擦背景下的企业经营与风险管理”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期货日报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当前国内油脂油料行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源于国际贸易政策变动引发的全球供应链调整。2024年9月9日,中国商务部决定对原产于加拿大的进口油菜籽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现初步认定,原产于加拿大的进口油菜籽存在倾销,决定采用收取75.8%保证金的形式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
“虽然当前国内油脂油料行业面临挑战,但我们看到,我国油脂油料供应链韧性正在增强。对菜系来说,澳大利亚油菜籽可填补加拿大油菜籽进口缺口。澳大利亚油菜籽产量在600万~800万吨,其中半数是非转基因品种。同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也是潜在替代来源。”上海佰融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蔡耀东表示,基于此,国内相关实体企业要高度关注政策变化,此外也要用好金融衍生品,以保证进口的平稳性。贸易企业也应践行油脂油料进口原料多元化的战略,开拓更多进口渠道,如中亚五国等。
陕西农发油脂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峰表示,油脂加工企业也需积极应对,以降低政策变动的风险。华南、西南等地非油菜籽主产区加工企业具备生产灵活性,可通过调整生产方向和实施多元化经营,保障工厂正常运转。
对大豆市场来说,我国从阿根廷进口豆粕的数量显著增加,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不过,中粮油脂套保交易部总经理栗燕川表示,虽然当前进口数量增加,但绝对数量处于较低水平,当然这一变化还需进一步观察。此外,他表示,在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下,贸易企业面临着较大挑战,特别是基差风险的挑战。
花生方面,河南益新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新介绍,我国对8个非洲国家的花生放开了进口许可,非洲花生凭借零关税、低海运成本及资源禀赋,对华出口竞争力持续增强。
“进口格局剧变正推动国内花生产业进行‘非洲退、国产进、南美抢’的三维重构。非洲因苏丹内战产能锐减63%,今年来对华出口减少了77.7%。南美凭借巴西低价油料抢占了12%的市场份额,阿根廷则以高端油酸支撑油脂出口激增55%。另外,国内供给端加速国产替代,今年全国种植面积增加5%,油脂加工企业对国产花生米的采购量升至80%。”益海嘉里粮食业务部总监张鹏表示。
在张鹏看来,市场现状正在促使花生产业跃迁。“进口变局不是终点,而是我国花生产业价值重估的起点。短期来看,可以用国产托底供给、期货管理风险进行突围。长期来看,可以以技术反哺非洲控源头、以国产原料供给为基本盘,通过期现货结合制胜。”他说。
事实上,在油脂油料产业经历结构重构的关键时期,企业对期货衍生品的有效运用成为关乎其生存的重要一环。
“作为花生期货的受益者,我们有效管控了风险。2020年首次进口3000吨苏丹花生,运输期间现货价格出现下跌,恰逢2021年2月花生期货上市,我们及时通过卖出套保规避了现货跌价损失。风险可控后,公司业务实现快速扩张,2022年进口量增加至3万吨。可以说,运用期货规避价格波动风险是我们扩大进口规模的关键支撑。”张文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