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多地积极采取相关举措,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受到关注。
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不是简单的物理拼接,而是“科学—技术—产业”深度交互作用形成的“共生”关系。创新链为产业链发展供给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为创新链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承载着创新链价值跃升。这种精密嵌套,沿着“理论突破—科学发现—技术转化—产业升级”的路径演进,推进“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实现。
今年3月份以来,各地加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长三角地区依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北京致力于打造我国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安徽提出十大举措加快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天津、四川、湖北等地则通过搭建创新平台,让创新链和产业链顺畅衔接;山东、湖南、陕西等地也纷纷出台举措,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
然而,在发展实践中,产业与科技“两张皮”梗阻仍然存在。具体表现为要素、原材料与能源供给短缺,原始创新能力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创新供给与产业需求脱节,组织协同不畅,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产业化创新生态建设滞后等。加快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从深度融合到无缝对接尤为迫切。
强基础。加强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优化创新资源、生产要素配置,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打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衔接。例如,福建去年瞄准产业科技前沿和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创新需求,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实施3300多项省级科研攻关项目。
强主体。企业既是科技创新主体,也是产业发展主体。链主企业要积极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让龙头企业、骨干企业、链主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核心技术攻关中唱主角,加强企业间合作,共建产业创新生态。例如,京津冀地区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优化R&D经费配置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强协同。企业积极出题,共促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领题,加强人才培养与科研攻关;政府当好“服务员”和“设计师”,优化政策环境与服务,聚拢需求,集成资源,善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积极推动联合解题,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
强转化。成果转化一头连着科技供给,一头连着市场应用。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强化创新成果保护;建设高效成果转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对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转化热情。今年3月份,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教育部等多个部门,完成了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的首次大盘点,近135万件存量专利中,有超过94万件纳入了可转化资源库,并与45万家企业进行了精准对接。
强保障。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链接政银企研用户,降低产业创新成本,让创新主体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比如,广东统筹运用“贷、债、股、基、期、指”等手段,初步形成全链条、接力式、多层次金融服务矩阵,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强人才培养、引进与使用,打造一支既懂科技又懂产业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创新驱动提供源源不断的能人巧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