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盾铸魂!大连大高匠心守护中国核电安全门
解决毫秒级可靠触发世界性难题;可造全球最大口径核级爆破阀
◎邹俭朴记者李苑
0.001秒,核一级爆破阀的响应精度;60年,爆破阀的最低寿命保障;2000万元,单台机组较进口产品节省的成本……在这些数字背后,大连大高阀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连大高”)用二十年时间,将一个老牌企业锻造成守护国家核安全的“隐形冠军”。这家企业的蜕变,镌刻着大国工匠对“安全”二字的极致诠释,更见证着中国从核电大国迈向核电强国的铿锵步伐。
核盾兴企:核电禁区重塑企业基因
1999年夏天,大连高压阀门厂内弥漫着焦虑和不安。新任厂长于传奇面前摊着两份文件:一份是拖欠3000名工人8个月工资的财务报表,另一份是刚刚起草的《核电阀门资质申报计划书》。
彼时的大连高压阀门厂,正经受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工厂长期为国外品牌贴牌生产低压小口径阀门,90%以上的产品依赖外销。危机来袭后,订单骤减,车间停摆。
“连饭都吃不上,还搞什么核电?”面对质疑声,于传奇却异常坚定:“最高端的阀门市场在核电,我们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不容退缩。”
当时,中国核电产业尚处萌芽期,核级阀门市场被国际巨头垄断。在这样的形势下,大连高压阀门厂用6个月时间就完成资质审核,成为东北首家获得核电阀门准入资质的企业。拿到资质那天,于传奇在心里默念:“今日埋种,他日成林。”
这颗种子在寒冬里艰难生长。靠石油石化内销等业务“输血”,大连大高始终没有放弃对核电阀门的研发。2006年中国核电第一轮发展启动时,同行还在争夺民用阀门市场,大高已带着首批核级阀门敲开了秦山核电站的大门,创造了国内企业在核电常规岛阀门领域的供货纪录。
此后数年,大连大高的核电“成绩单”不断刷新:参与红沿河核电站建设时,其自主研发的核二级闸阀通过循环启闭测试,寿命远超设计要求;为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提供的数百台阀门,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稳定运行,成为共建“一带一路”核电合作的质量标杆;2015年秦山方家山项目中,以低于国际巨头30%的报价中标止回阀订单,单台机组节省成本超2000万元,让业界看到国产阀门的性价比优势……
“大连大高阀门为推动100%设备国产化和国和系列各项目设备供货奠定坚实基础,推进国和系列设备产业链和供应链高质量发展。”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设计设备创新优化平台相关负责人评价道。
如今,大连大高产品覆盖“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主流堆型,国内市场占有率超40%,随共建“一带一路”项目走进20多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核电阀门自主可控“主力军”。
作为中国通用机械协会阀门分会前理事长单位,大连大高还主导或参与制定了23项核电阀门行业标准,从材料选型到寿命测试,为国产阀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国规范”。
核盾砺心:千次试验淬炼工匠精神
核一级爆破阀的检测报告上,“3毫秒响应”的表述格外醒目。这个被誉为三代核电“标志性设备”和“最难阀门”之一的产品,正出自大连大高之手。如今大连大高已成为全球最大口径、最高压力核级爆破阀的制造者,更以“专精特新”之力,深刻影响着中国核电装备的安全格局。
“我们始终强调专注于一件事而不是逐利而行。”大连大高执行总经理于璠说,“核电站设计寿命60年,咱的阀门就得像祖传的家具,能传几代人。”
在大连大高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副总经理肖箭告诉记者,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没有成熟的技术路线,看似简单的主蒸汽隔离阀和爆破阀,研制工作都花费了10多年时间。
爆破阀是三代核电特有的核安全设备,在严重异常事故发生时,通过开启阀门信号触发爆破单元,在毫秒时间内将阀门通道打开,使冷却水迅速进入堆芯进行冷却,可有效缓解和预防严重事故的发生。
在研究核一级爆破阀过程中,毫秒级可靠触发是第一道难关。“爆破阀须在事故工况下毫秒级快速响应,驱动装置的点火可靠性直接影响核安全。”肖箭说,研发团队摒弃国外技术路径,用数千次试验摸索出自主火药配方,实现点火后毫秒级稳定驱动。大连大高还创新冗余点火系统,内置双点火或三点火回路,任一故障时备用系统自动启动,将可靠性提升30%。动态密封技术可保证在爆破冲击下仍能保持零泄漏。
核电站设计寿命60年,爆破阀需在长期辐照、高温高压环境下保持性能稳定。肖箭说,大连大高选用核级不锈钢,通过镀硬铬处理提升抗腐蚀能力,模块化设计让驱动装置更换时间缩短60%,降低长期维护成本。
“创新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企业单打独斗就能完成。”于璠说,作为中国通用机械协会阀门分会名誉理事长单位,大连大高的创新体系透着“聚合力”智慧,构建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模式,“以项目制管理为核心,每个重大专项成立小组,明确分工、节点与考核,让‘国和一号’爆破阀研发周期缩短40%。这种模式使‘小巨人’也能迸发支撑国家工程的大能量。”
据介绍,大连大高联合高校院所承担10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核盾安邦:做好核电安全长城的基石
2019年,大连大高完成主蒸汽隔离阀的国产化鉴定——这个比国际标准快1.2秒的“中国阀”,有利地支持了核电站建设。
做企业就像种树,根系扎得深,才能在关键时刻扛住风雨。于璠说:“不仅要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降低‘卡脖子’风险,还要实打实地为中国核电项目建设节约成本,国产化后单台机组阀门成本降低40%以上。”
例如,在秦山方家山项目中,大连大高以低于国际巨头30%的报价中标,靠的不是低价竞争,而是 “同等质量下的成本优势”。“进口阀门换个密封件可能要等1个月,我们48小时就能上门更换。”她算过一笔账,“全生命周期成本仅为进口的60%,单台机组能省2000多万元”。
更深远的贡献,在于改写了行业规则。作为国内首家获得美国ASME核级资质的企业,大连大高主导制定的23项标准,让“中国规范”成了国际项目的参考基准。
业内人士认为,对中国核产业而言,大连大高创新的意义远不止一个企业的成功。它参与的“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项目,让中国核电装备在全球竞争中拥有了“议价权”,真正把核电阀门的“命门”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技术研发无止境,体系优化无止境,信息化变革无止境——这‘三无止境’战略定位是我们永葆青春的密码,也是大高阀门未来的攻坚方向。”于璠说,大连大高成为阀门制造标杆企业的目标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坚定。
从破产边缘到世界舞台,大连大高的年轮里诠释着新时代中国制造的密码:当企业将“专精特新”刻进基因,当工匠精神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再微小的零件也能成为托举经济发展的基石。所谓大国重器,在身躯之伟,更系匠心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