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又见大消息,昨天(8月21日)盘后,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发展方案》。
这份方案规格较高。批复提到,《方案》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开展首创性、集成式探索,推动生物医药全产业链集成创新发展,将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创新发展高地。
那么,为什么说恒瑞、药明或成大赢家呢?
查询创新药企业的注册地和主要生产经营地址会发现,创新药ETF沪港深(159622)的50只成份股中,位于江苏的包括恒瑞医药、迪哲医药、泽璟制药、恩华药业,以及药明系的一群“葫芦娃”:药明康德、药明生物、药明合联等。
恒瑞医药其前身是1970年成立的连云港制药厂,这几年成为仿制药大厂成功切换创新药赛道的典范,最近恒瑞医药交出创纪录的半年报,三大亮点:净利润飙升近30%,创新药收入超75亿元(新药销售及许可收入占公司营收比重近61%),将回购10亿-20亿元的股份。因为在研管线多且全且精(自研管线数量全球第二),所以恒瑞医药近年来靠BD也是收益颇丰,上半年和默沙东、默克等MNC达成了多项对外授权交易;7月又与GSK达成潜在总金额12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将共同开发至多12款涵盖呼吸、自免和炎症、肿瘤治疗领域的创新药物,这也成为中国创新药从“单个产品出海”向“体系能力出海”进阶的代表事件。
另外,恒瑞医药从去年7月以来震荡上行,目前股价已经接近2021年6月的位置,创下近年来新高。在年度股价高位时回购,一方面展示出恒瑞对自身创新业务发展的长期信心,认为目前其长期价值依然处于低估状态;另一方面公司充足的现金流也给了恒瑞“买入自己”的底气,为恒瑞未来实施股东回报提供了扎实的财务基础。
另一家大赢家是药明系,观察药明系企业的英语名字会发现均为Wuxi XXXXX。无论药明康德、药明生物、药明合联,都共同拥有一个根据地——无锡,由此辐射周边。这几家“葫芦娃”的半年报也非常精彩:药明康德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上涨超100%,并调高业绩指引;药明生物上半年净利增长54.8%,综合项目总数增至864个;药明合联上半年净利润增长52.7%,市占率达22.2% ,并上调全年营收预期为增超45%等。
因此,这份高规格的细化全产业链支持创新药的地方方案,恒瑞、药明系得益匪浅。
事实上,除了江苏的文件,最近对于生物医药的政策暖风还有不少,比如前天高层在北京调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强调要加大高质量科技供给和政策支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着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提质升级,研发生产更多优质高效的好药新药。可以发现,目前创新药的政策环境是真的很有希望。
创新药行情还能走多久?
接下来8月、9月又会有重磅海外医药会议,以及10月、11月的医保目录和商保创新药目录,所以炒作的空间和题材还是很充足的。往后看,一方面,国内创新药潜在重点临床数据催化密集,伴随学术会议召开有望陆续读出。另一方面,预期BD资金和二级热度上涨将反哺国内新药研发需求起量以及一级创新药项目融资活跃度提升,内需CXO有望受益。宏观层面,美元加息周期对新药投融资造成的压力逐步缓解,与之强相关的海外新药前端研发需求开始回暖,相关公司订单改善趋势延续,业绩确定性较强。创新药主线和左侧板块困境反转依然是2025年医药板块的最大投资机会。
看好创新药板块的投资者可借道创新药ETF沪港深(159622),一键布局50只头部沪港深创新药企业,4成港股,6成A股,截至2025/8/20,前十大成份股为:药明康德、恒瑞医药、百济神州H股、信达生物、药明生物、康方生物、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药明康德H股、科伦药业。
注:基金管理人对文中提及的板块和个股仅供参考,不代表基金管理人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基金持仓信息或交易方向,个股涨幅不代表本基金未来业绩表现,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推介。融资融券业务具有财务杠杆作用,属于中高风险业务,投资者可能承担由于投资规模放大、对市场及个股走势判断错误等可能导致的投资损失扩大风险。投资者在从事融资融券交易期间,如果不能按照约定的期限清偿债务,或上市证券价格波动导致担保物价值与其融资融券债务之间的比例低于维持担保比例,且不能按照约定的时间、数量追加担保物时,将面临担保物被强制平仓的风险。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仅代表撰文时市场表现,基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所涉观点后续可能发生调整或变化。本文引用数据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和收益承诺。基金投资人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及其更新等产品法律文件,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请提前进行风险承受能力测评,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产品进行投资。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销售机构及相关机构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
中证沪港深创新药产业指数业绩如下:2015年32.9%;2016年-4.0%;2017年53.8%;2018年-29.0%;2019年56.0%;2020年47.4%;2021年-12.5%;2022年-22.3%;2023年-14.6%;2024年-16.3%;2025年1-6月24.8%。数据来源:中证指数有限公司。指数历史业绩不预示指数未来表现,也不代表本基金未来表现。(中证沪港深创新药产业指数基日:201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