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金融数据显示“存款搬家”的信号出现,背后可能是存款收益下滑和资本市场“赚钱效应”显现所致。这些资金的去向包括投资保险、理财以及直接进入股市,其中险资和理财对于权益资产的重视程度也在提升。后续来看,无论是从超额储蓄或存款到期的角度,中信证券预计或有5万亿元以上规模从存款流出,投资于“固收+”等资管产品。
“存款搬家”信号出现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7月住户存款同比多减7800亿元;非银存款同比多增1.39万亿元。数据反映出居民存款向金融产品转移的趋势,居民存款“搬家”或已开始。此外,M2-M1同比增速“剪刀差”收窄,反映资金活化程度提高,存款沉淀现象减弱。
居民配置偏好转变的驱动因素
一方面,自2022年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建立以来,商业银行从不同渠道引导银行负债端成本有序降低。存款提供的收益压缩,导致对储户的吸引力也随之减弱;另一方面,稳股市定调和一系列托底政策为股票提供了稳定的回报支撑。这可能导致原本偏好安全资产的存款资金,将更容易被高性价比的权益资产吸引。
“搬家”的资金流向何处?
①保险:保费增长,险资入市趋势渐显。保险端收益率高于存款利率,推动居民储蓄向保险产品转移。近年来险资减少了存款的持有规模,增大了对于权益的配置力度,此外,险资投资债券的比重也保持上升趋势。
②理财:规模持续增长,“固收+”逐渐受青睐。三年期高利率存款集中到期引发的存款再配置,以及存款利率降幅快于理财收益率降幅,抬升了理财产品的相对吸引力。预计三季度随着权益市场企稳回暖、债市利率持续下行,市场对固收+策略的认可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③股市:个人投资者加速开户。随着股市行情回暖,个人投资者加速入场,与去年的“924行情”不同的是,本轮行情单周净增幅平稳上升,资金入场更为有序。
未来“存款搬家”的潜在规模与影响
从超额储蓄的视角来看,中信证券测算2018年以后的超额储蓄累计超过30万亿元,而2022年以后形成的5万亿元超额储蓄,在短时间内更可能成为用于消费、投资的潜在资金。从存款到期再配置的视角来看,中信证券测算2025年可能有90万亿元以上的存款到期,假设其中5%-10%的资金寻求更高的收益,则流出规模可能在4.5-9万亿元。“搬家”的存款不太可能集中进入权益市场,或倾向于以“固收+”类型的资管产品进行过渡承接,也能实现资金的“间接入市”。
风险因素
国内经济修复节奏与预期不符,流动性超预期收紧,监管政策出现超预期变化。